
气温刚降,一位年仅5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晨吃完降压药后突然倒地,急救无效。家属惊呼:“一直按时吃药,怎么会出事?”吃药本是保命的事,怎么反倒成了隐患?
![]()
这不是个例。随着冬季来临,类似的“药后猝死”事件频发,特别是服用沙坦类药物的人群。降压药,难道真的有“冷天毒性”?
真正的“元凶”并不是药本身,而是低温环境与身体状态的交叉反应。冷天吃药的问题,不在药,而在“怎么吃”、“什么时候吃”。
沙坦类药物,学名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使用广泛的降压药之一。它们作用温和,副作用较少,被认为是“友好型”降压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问题出在冬天,人体血管收缩、交感神经活跃,原本就让血压波动加剧,而此时服药,如果剂量、时机或身体状态不匹配,反而容易引发严重后果。
![]()
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期,每年因心梗、脑卒中而猝死的人数大约占全年总量的四成以上。高血压患者的风险,在寒冷季节被放大了数倍。
尤其是早晨,气温最低,血压波动最剧烈。很多人一醒来就吃药,以为这样可以稳定血压,却忽略了此时血压尚未完全升高,贸然服药,反而可能导致低血压性晕厥。
低血压并不比高血压更“安全”。突发性低血压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心律紊乱,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特别是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减弱,风险更高。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同样是吃沙坦类药物的人,在冬天喝水少、运动少、出汗少,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离子异常,加重药物副作用。
![]()
沙坦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升高血钾水平。在冬季,很多人忽略了饮水和饮食调整,一旦血钾过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冷天穿得厚、活动少,容易形成血液黏稠、血流缓慢的状态,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此时如果血压又突然下降,极易诱发脑梗。
很多患者习惯根据感觉调整药量,觉得“最近不头晕,就少吃点”,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降压药的调整必须基于连续监测的数据,而非主观感受。
一个更隐蔽的风险是:部分人在冬天合并感冒、咳嗽、发烧,会临时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或抗生素,这些药物与沙坦类药物联用,可能增加肾脏负担。
![]()
肾功能一旦受影响,药物代谢减慢,等于“药在体内滞留”,效果更强但更危险。肾功能不全时,沙坦类药物需要减量甚至停用,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还有些人冬天会吃一些保健品或补品,如含高钾的食物、补肾中药等,也可能与降压药产生交叉反应,导致体内钾水平失衡,产生危险。
有数据显示,冬季高血压患者中,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入院的比例比其他季节高出近30%。这些问题并非药物有毒,而是服药方式不当。
沙坦类药物虽然副作用少,但并非“零风险”。所有药物的安全性,都建立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冬天,身体状态变了,吃药方式也应相应调整。
![]()
冷天吃降压药,这7点必须特别注意。第一,不要空腹吃药。早上血压正值波动时,建议先吃点东西再服药,避免低血糖和低血压叠加。
第二,不要立即服药起床。起床后血压上升是自然过程,建议醒后等待约30分钟,活动一会儿再吃药,减少血压骤降的风险。
第三,保持规律作息。睡眠充足、生活规律,有助于血压稳定,避免因熬夜、劳累导致早晨血压异常升高。
第四,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冬季,建议每日早晚各测一次,做好记录,掌握自身血压波动规律,必要时调整药物时间。
![]()
第五,合理补水。冬季口渴感降低,但身体仍需足量水分,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血液黏稠、钾离子浓度异常。
第六,注意饮食搭配。减少高钾食物摄入,如香蕉、橙子、菠菜等,避免与沙坦类药物叠加导致高钾血症。
第七,不随意叠加用药。冬季易感冒,不少人自行服用含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这些药与沙坦类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用药前应咨询专业医师。
别让“好心吃药”变成“无心送命”。降压药不是万能盾牌,它的“安全边界”在冬天变得更狭窄。掌握服药细节,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
![]()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降压药控制的不是血压,而是风险。真正的健康,不在于血压数字多么完美,而在于全身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冬天除了吃药,更重要的是管理生活方式。包括适当运动、控制情绪、规律饮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才是长久之计。
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本就是一个“全身系统脆弱期”,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降压药的使用,必须变得更精准。
未来的健康管理,绝不止于“吃药”两个字,而应该走向“个体化、动态化、全周期”的方向。这不仅是医学共识,更是你我每个人的责任。
![]()
冬天来了,温度骤降,血压不稳定成为常态。此时此刻,请重新审视你手中的那颗药——不是它的问题,而是你是否真正了解它。
别让熟悉的药变成陌生的风险。冷天吃降压药,谨记这7点,是你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尊重和守护。
参考文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50-260.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