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豆薏米水成为消费者手中的“去湿标配”,当折耳根烤肠面包在医院里掀起抢购热潮,当阿胶、枸杞、茯苓成为零食的创新担当……站在“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十五五”谋篇开局的关键节点,传承千年的食药物质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惊人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表示,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与健康产业的重要交汇点,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惠及民生、促进消费具有战略意义,能够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健康产业全面升级。
消费新潮驱动市场扩容
数据显示,我国食药同源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这一庞大数据背后,是无数消费者用购买力对食药物质投下的“信任票”,一股“食养养生”的新消费浪潮正在席卷而来。
“工作压力大,熬夜也是常态,每年体检又没什么大问题,但总觉得自己需要补点什么,来调整一下日常的饮食。”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张女士说,“我平时会买一些含有茯苓、桑叶的茶,红豆薏米茶包是办公桌上的常客,购买酸奶时也会特意关注是否会有枸杞、红枣、党参等成分,心理上感觉能起到养生作用。”
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有诸多食药物质相关产品的推荐和评论,“养生”“新潮”“健康”等词语高频出现。消费者对便捷、高效养生方式的追求,也直接推动了食药物质产品从传统、单一的形态,向时尚化、零食化、场景化飞速演进。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科学发展食药同源产业。2025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指出,要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一系列政策支持,为食药物质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提质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期待,如何确保食药物质产业行稳致远,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成为“十五五”时期的核心命题。
近日在杭州召开的2025CEMS食药物质产业发展大会上,于学军强调,迈向“十五五”,食药物质产业迎来提质扩容时期。在产业格局方面,加快构建食药物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通过规划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和市场拓展,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推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研发,以及AI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聚焦食药物质功效成分、高效配方和功能食品、特殊食品的研发及功效循证的研究,同时扩围日化、医药等大健康领域研究应用,引领消费升级与产业扩容。在标准法规建设方面,推动和完善食药物质产业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反映行业诉求,推动加快审批进度,为食药物质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撑,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和贸易,搭建国际交流互动平台;树立食药物质民族品牌,推动高附加值药食两用产品走出去,推动食药物质在国际上的认知度,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变革,原料企业一定要与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服务、联合研发,推动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于学军说。
文|记者 闫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