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华学子陈晓琳斩获小米HRBP Offer”的消息在校园传开时,这位文华学院人文学部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曾摘得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一等奖的中文系姑娘,再次以“跨域成长”的姿态,成为了文华校园里的“成长样本”。从文科生跨界科技赛事夺冠,到叩开小米大厂之门,她的故事里,藏着当代大学生最向往的“敢闯、会拼、能成”。
![]()
破界:文科生的“科技赛突围战”
“最初接下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的邀约时,身边有人问:‘中文系的,能讲明白科学原理吗?’我的回答是——那我就会是第一个!(出自《疯狂动物城》兔子警官朱迪台词)。”
2024年3月,陈晓琳加入科艺联创工作室,以“科技志愿者组”选手身份冲击全国赛。选展品时,湖北省科技馆里一群孩子围着的“舞动小球”展品让她驻足——小球在气流中翻飞的动态背后,是大众熟悉又陌生的“伯努利效应”。
为了让硬核原理“落地”,她在熊永红、朱鸿亮等老师的指导下,将讲解设计成“闯关式课程”:第一关“魔幻纸片”用“吹气让纸片相吸”的反直觉实验引入原理,第二关“舞动小球”邀请观众亲手操作感受气流力量。7个月备赛期里,重复打磨内容的疲惫、面对传媒专业选手的压力,都被她转化为“把讲解练到肌肉记忆”的动力。
最终,她以94.15分的成绩摘得全国一等奖——这是湖北省在该赛道的首个冠军。赛后陈晓琳表示:“那场比赛教会我的,不止是科普讲解,更是‘把陌生领域变成自己主场’的能力。”
![]()
![]()
适配:以“真诚底色”叩开小米之门
“选择小米,是‘双向奔赴’——它的‘真诚热爱’,刚好契合我‘真诚无畏’的状态。”
作为资深“米粉”,陈晓琳的生活里早已刻满“小米印记”:从手环到充电设备,从关注年度演讲到研究岗位需求,她在求职前就完成了“自我适配度校准”。而她投递的HRBP岗位(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恰好需要“连接、沟通、统筹”的能力——这正是她在文华学院校学生会的工作、赛事讲解中练出的核心优势。
群面是她求职路上的“关键战”:同组选手偏内敛,她主动承担“破冰者”角色——梳理讨论框架、引导观点输出、牵头头脑风暴,最终以“控场力+协作力”脱颖而出。当被问及“为何放弃考研考公选择大厂”,她坦诚作答:“我想在最有冲劲的年纪,用实践探清自己的边界——试错不可怕,怕的是从未出发。”
最终,这份“真诚+能力适配”的简历,让她从众多求职者中突围,拿到了小米HRBP的offer。
![]()
平衡:把“满格生活”过成成长必修课
“专业前5%、赛事冠军、学生干部……这些标签的背后,是‘把时间拆成碎片,再拼回满格’的节奏。”
陈晓琳的大学生活,是“高效平衡”的范本:专业课上,她用“课前预习+课中跟节奏+课后复盘”的方法啃下《逻辑与修辞》的难点;实践中,她从学生部委成长为主席,练出统筹活动的全局观;就连“焦虑时刻”,也被她转化为“行动解药”——看人物访谈汲取动力,揣着几十份简历跑宣讲会,在试错中明确方向。
“很多同学问我怎么平衡学业与实践,我的答案是‘建立自己的体系’:先明确‘什么是优先级’,再用‘碎片化时间补短板’,最后在试错里找到最适配自己的节奏。”
![]()
寄语:你的赛道,由自己定义
从中文系到科技赛冠军,再到小米HRBP,陈晓琳的成长里,没有“文科生的固定路径”,只有“敢破界、肯深耕”的坚定。
“别被‘专业标签’限制——学校给的平台、自己攒的勇气,都是你打破边界的底气。就如同我在朋友圈设置的个性签名所写的“Try Everything”一样,也愿星辰庇佑我们每一个人!”
![]()
![]()
如今,陈晓琳即将带着文华赋予的“破界底色”,在小米开启新的职业旅程。而她的故事也在告诉每一位文华学子:青春的答案,从来不是“按部就班”,而是“我敢、我试、我成”。
来源:文华学院 万乐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