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洋巨轮缓缓停靠在辽宁港口,当跨境货物经由海关查验放行,你或许认为这就是国门防线的全部。然而,在肉眼难以察觉的微观世界里,一道更为关键的防线正在默默守护着14亿人的健康安全。近日,沈阳海关所属葫芦岛海关的一次常规登临检疫,意外揭开了这场无声战役的惊险一页。
推开一艘进境船舶舱门,闯入眼帘的不是井然有序的船舱,而是一个病媒生物横行的“移动堡垒”:厨房储物柜后,成群蟑螂闻声四散;卫生间下水口旁,可疑黑影倏忽闪过;空气中,蝇类盘旋的轨迹发出危险的信号……海关立即依法启动应急程序,全程监督实施卫生处理,最终截获病媒生物1000余只。
当这批“不速之客”被送至沈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后,专家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更令人震惊:其中混藏着我国东北地区口岸从未记录过的外来物种——棕斑棘蝇。这种身着黑棕“外衣”的小小飞虫,竟是传播病原体的“隐形杀手”。作为活跃于东亚及欧洲温带地区的棘蝇属昆虫,它可通过寄生、污染食物等多种途径,将我们完全陌生的病原体悄无声息地带入国门。
这样的“隐形杀手”远非个例,这些试图“搭便车”入境的生物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威胁。海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蚊类携带的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可能就潜伏在某个潮湿的角落;蟑螂体表附着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随时可能污染食物;鼠类传播的汉坦病毒、鼠疫杆菌更是不容小觑的潜在威胁。这些‘移动的病菌库’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考验着我们的国门安全防线。”
面对日益复杂的跨境生物威胁,你未必知道今天的国门卫士已经装备了怎样的“高精尖”防控体系。沈阳海关创新构建的“口岸海关+职能处室+实验室专家”三级联合作战模式,正在织就一张天罗地网。在现场,关员手持便携显微镜对每个角落进行“微距扫描”;实验室里,人工智能识图技术实现了病媒生物的快速初筛;指挥后台,通过对船舶航行轨迹与全球疫病名单的大数据分析,能瞬间生成精准的“风险画像”。这套“科技+机制”的创新组合,让再隐蔽的病媒生物也难逃法眼。
海关提醒,根据国家法律及相关规定,所有进出境交通工具如发现病媒生物都必须接受卫生处理。当你计划出境时,登录海关总署网站查询疫情动态,配合做好医学排查——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正是构筑全民防疫屏障的重要一环。
从一只小小的棕斑棘蝇,到整个国门生物安全体系,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从未停歇。你未必知道,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背后,正有这样一群人在用显微镜和大数据守护着国家的安全。
(辽宁日报记者 刘大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