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陆瑾跟着医护团队到重症医学科查房,一边了解患者情况,一边仔细观察患者的状态和用药记录。
陆瑾是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临床药师,不同于一般印象中只是发药,陆瑾更像一位穿梭在病区里的“用药侦探”和“安全守护者”,在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默默编织着一张用药安全网。
![]()
左二陆瑾
水面下的“冰山”
药师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人们熟悉的是药房窗口后他们发药的身影,却很少知道,那只是他们工作中最小的一部分。
陆瑾博士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剂学专业,如今已在这行工作了九年。“大家看到的窗口发药,只是最后一步。”陆瑾说,在此之前,每一张处方都要经过审核——用药是否合理、剂量是否安全、药物是否与诊断匹配……
![]()
她进一步解释,药师的工作远不止于此,队伍内的分工非常细致:有的负责调剂发药,有的管理药库,而像她这样的临床药师,则要带着丰富的药学知识走进病房,与医生共同为患者制定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
每天查房时,陆瑾都要仔细审核患者的每一条医嘱,过滤潜在的用药风险。“我们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她举例说,“比如这个药需要避光输注吗?配制后必须在两小时内用完吗?要不要严格空腹服用?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药效和患者安全。”
![]()
在她看来,临床药师要深度融入诊疗团队,在正确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药物和剂量,避免不良相互作用,成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团队的大后方,协助医护一起把临床工作做得更稳、更安全。”陆瑾说道。
重症医学科里的“用药侦探”
陆瑾主要在重症医学科负责患者的合理用药,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往往集多种危重疾病于一身,肝肾功能瞬息万变,用药方案必须高度个体化。
“其他一般专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化治疗方法,用药方案的普适性高,但是重症医学科的病例更为复杂,患者的身体条件和病症多变,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剂量,在用药方案上要更为‘精雕细琢’,并及时进行监测。”
![]()
陆瑾回忆,曾经有一位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在使用达托霉素后初期情况稳定,但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发现,他的肌酸激酶指标急剧升高,尿液呈酱油色。陆瑾和团队立刻介入,发现他体内药物浓度异常偏高,判断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立即采取停药,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
这样的场景是陆瑾的工作常态,“临床工作不能照本宣科,患者不会按教科书写的来生病,我们永远在面临新的情况、新的患者、新的挑战。”陆瑾说,治疗面临的矛盾常有发生。
“比如有的患者既有血栓风险需要抗凝,但又有消化道出血风险,两者相互冲突。医生要寻找治疗的最优平衡点,药师就得提供专业的药学支持,综合评估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或寻找折中剂量取得平衡。”陆瑾坦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
药学门诊的“量体裁衣”
除了在重症医学科担任“用药侦探”,随着医院药学门诊的开设,陆瑾和她的同事们也开始从病房走向门诊,更直接地面对各类用药复杂的患者。
![]()
“很多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或者像孕产妇这样的特殊人群,常常对怎么吃药、吃几种药会不会冲突、副作用怎么办这些问题很困惑。”陆瑾说,药学门诊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来慢慢聊清楚的地方。
在这里,药师变成了患者的“用药管家”,从用药前的评估,到服药中的注意事项,再到后续的疗效与反应,全程为患者“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陆瑾举例说:“比如一位老年人同时吃七八种药,我们会帮他梳理每种药的服用时间、有没有相互作用、怎么吃更安全。又或者孕产妇担心药物影响胎儿,我们也会从药学角度给出专业建议,帮她们安心用药。”
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药师的服务边界,也让合理用药的理念深入更多患者心中。以前,药师主要是药品的供应者,如今,通过药学门诊,他们的专业知识正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也让“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面对快速发展的医学和药学,陆瑾坦言,药师必须要终身学习。“每年都有新的诊疗指南发布,新药上市,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更新知识库,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安全的用药保障。”
在她看来,这份学习不仅是为了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更是对每一位患者生命的负责。
素材来源 | 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文 | 秦思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