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她曾3次连任中央委员,红极一时,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后如何?

0
分享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女工的名字响彻全国,从车间学徒逆袭成三届中央委员,这份工人出身的晋升履历,在当年堪称传奇。

她13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被冠以 “毛主席的好工人” 称号,《人民日报》发社论号召全民学习,与雷锋、焦裕禄齐名。



红极一时的她,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沉稳,褪去光环后,日常又藏着怎样的人生答案?

1933年,尉凤英生于辽宁抚顺煤矿工人家庭,三岁丧父,母亲带着姐弟几人挖野菜、捡煤渣糊口。冬天母亲冻裂的双手、姐弟们抱团取暖的破屋,一顿饱饭的奢望,这些苦日子在她心里扎了根

1948年沈阳解放,家里才过上安稳日子,1953年,20岁的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考进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冲压工,摸着崭新机床,她暗下决心,好好干让家人不再受穷。



入厂三个月就成学徒里首个能独立操作的人,那会儿抗美援朝战争没结束,厂里赶制军需配件任务紧急,她技术不熟练拖了后腿,急得整宿睡不着。

半年后第一项革新成功,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产量提高 80%,看到冲床车间工友完不成任务还常出工伤,她决心研制既护人又提效的自动送料器,向商店要了破纸盒,在宿舍捣鼓起来。

中秋节回家探望母亲,看到桌上猪蹄突然有了灵感,联想到弹簧伸缩原理,撂下碗筷就跑回车间。

连夜试验十次失败,钢丝绳细了易断、粗了拉弯送料板,她坐在车间地上摸着磨破的手,给自己打气再来一次。



第十一次换上车链子加两节弹簧,踩下冲床脚闸,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零件自动送料、加工、产出,终于成功了!这个革新让效率提高三倍,彻底解决工伤隐患,后来在全国同类型工厂推广。

之后她搞技术革新像着了魔。看到成品和铝沫混在一起得用手挑,联想到簸箕簸豆子、筛沙子的原理,结合门上弹簧,研制出 “半自动搬把” 和 “自动分料器”,提前118天完成1953年全年任务。



沈阳机床博物馆至今陈列着她1963年用过的改制车刀,每道划痕都是试验印记,怀孕后怕领导特殊照顾,做了件又肥又大的衣服 “伪装”,六个月还照常上夜班、搞革新。

直到孩子快出生,医院给车间打电话,工友们才知道实情,打趣她是 “先生孩子,后怀孕”。产假期间躺在床上还琢磨技术,提出的六项革新里,一项让机械加工实现自动化,效率提高八倍。

1958 年1月1日结婚,当天凌晨刚下夜班,没来得及准备,婚礼在工友帮助下简单举行,没拍单独结婚照,只和车间领导、工友拍了张集体照留念。



1955 年 9 月 28 日,是她永远忘不了的时刻,作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赴京开会,得知能见到毛主席,激动得好几晚没合眼。

代表们按姓氏笔划排队,“尉” 字笔划多排在最后,她悄悄遗憾离主席太远,毛主席走进会场,她使劲拍手直到手红。

1954年到1966年,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每次去北京都带着工友们的意见和建议,如实汇报生产困难和革新成果。



听说工友们想多学文化方便搞革新,回来就牵头办夜校,自己带头上课还请工程师来讲课。

1957年,厂里技术骨干成立业余红专小组,一起交流技术、攻克难题,后来逐渐发展成 “尉凤英业余红专大队”,后来全厂成立130多个红专小组,1000多人参与。

七年时间里,这个 “红专大队” 搞出707项技术革新,突破关键技术410项,创造价值185.5万元。



从22岁第一次见毛主席,30 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35岁担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36岁当选九大中央委员,连任十大中央委员,44岁当选十一大中央候补委员,三次进入中央委员会,这样的晋升速度,在工人出身的干部里绝无仅有。

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很少待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泡在车间一线,穿著工作服和工友们一起干活、琢磨技术,每台机床、每个工序都了如指掌。

一次去外地工厂考察,看到机床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当场挽起袖子和当地工人一起研究改进方案,一连待了三天三夜才离开。



后来主动申请回原厂,担任航天部沈阳 139 厂副厂长、工会主席,有人不解,放着高位不坐回工厂吃苦没必要,她却觉得自己天生是工人,离开车间心里不踏实。

每天早上挤公交上班,和工友们一起在食堂打饭,师傅们给她多盛点肉,她都会倒回去,不愿搞特殊。

1993年60岁从新阳机器制造厂退休,压根闲不下来,住进54平米的老楼,墙面斑驳、地面是水泥地,自己买水泥沙子趁着天气好一点点拖平整。



2016 年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开馆,她在自己的雕像前站了很久,眼里泛起泪光,后来还答应担任纪念馆顾问,给参观者讲解技术革新故事,手把手教年轻人认识老机床。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女工,怎么能搞出上百项技术革新;一个三次当选中央委员的干部,退休后会免费给邻居修电器。



这就是尉凤英的人生,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琢磨,靠的是把 “为人民服务” 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她的人生就像一台运转了一辈子的机床,始终精准、踏实,不跑偏、不偷懒。时代在变,岗位在变,可她身上的那股实干劲、那份朴素心从没变过。



这样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坚守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她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荣誉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鞭策自己的;真正的成功,是不管走多远,都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股从车间里炼出来的韧劲,这份历经风雨不变的初心,会一直照亮后来者的路。

参考资料:

中工网——辉煌75载 我与共和国同成长|“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 2024-10-27



人民日报——原沈阳新阳机器制造公司副厂长、工会主席尉凤英:“坚定一生跟党走”



辽宁日报——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了样 2022年05月11日



中工网——尉凤英:坚定一生跟党走 2023-07-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万物知识圈 incentive-icons
万物知识圈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1045文章数 19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