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2月20日租赁期限的临近,生活在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的龙凤胎大熊猫“晓晓”(雄性)与“蕾蕾”(雌性)即将踏上归国之路。这对出生于2021年的熊猫宝宝,将成为日本境内最后两只旅居的中国大熊猫,它们的离开意味着日本将迎来数十年来首次“无熊猫”的空白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陈洋指出,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态势,可能导致中方不再续租新的大熊猫,让这场“熊猫外交”的延续蒙上阴影。
![]()
作为“中日友好特使”,大熊猫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早已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熊猫首次赴日,到后来“香香”“比力”“仙女”等熊猫家族的陆续旅居,这些萌态可掬的生灵始终是两国民间情感的重要纽带。尤其是东日本大地震和新冠疫情期间,大熊猫的存在为日本民众带来了温暖与慰藉,成为灰暗时光里的“一束光” 。2025年6月,和歌山县冒险世界游乐园的4只大熊猫“良浜”及其三女返回中国时,大批日本民众凌晨3点便排队送别,不少人落泪惜别,直呼“谢谢你们带来的幸福”。而“晓晓”与“蕾蕾”的归国倒计时100天之际,日本网友更是在社交平台发起“惜别打卡”活动,满屏都是不舍之情。
此次“熊猫真空期”的出现,源于近年多批熊猫租赁协议的集中到期。2023年“香香”归国、2024年“比力”“仙女”返程、2025年“浜家族”离去,如今仅剩“晓晓”“蕾蕾”支撑着日本的熊猫热。上野动物园曾多次表达续租意愿,但截至目前,双方尚未达成新的合作共识。日本政府内部已出现悲观声音,认为续租前景不容乐观。事实上,日本方面早有行动,2025年4月,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森山裕曾专程访华,明确请求继续租借大熊猫,强调“日本有众多熊猫爱好者,希望延续这份友好交流”。中国外交部当时回应称“中日双方就推进相关合作保持着密切沟通”,但未给出明确答复,让续租悬念持续发酵。
熊猫外交的起伏,始终与中日关系的冷暖紧密相连。从武则天时期向日本赠送“白熊”的早期交流,到上世纪70年代邦交正常化后大熊猫作为国礼象征,再到1994年起以科研合作为核心的长期租借模式,大熊猫的旅居史早已超越了动物保护本身,成为两国关系的“晴雨表” 。陈洋教授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当前中日在多个领域的分歧,让本以科研合作为核心的熊猫租借,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更多外交意义。按照中国现行的熊猫租借规则,合作不仅需要对方具备完善的饲养条件和科研能力,每年支付超百万美元租金,更需要基于良好的双边关系基础。在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续租谈判的推进自然面临诸多无形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熊猫租借政策始终以保护为核心。1982年起,中国停止无偿赠送大熊猫,转而采用租借或科研合作模式,明确规定熊猫幼崽国籍归属中国,三岁前必须回国,且租借方需承担严苛的饲养和科研责任 。这种严谨态度既保障了国宝的福利,也让熊猫租借成为衡量双边合作诚意的重要指标。日本虽在熊猫繁育和饲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上野动物园更是创下过多次繁殖成功的纪录,但续租与否的关键,仍取决于两国关系能否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从“和平使者”到“民间纽带”,大熊猫在中日之间承载了太多情感与期待。2026年2月之后,日本动物园里将暂时失去那抹治愈人心的黑白身影,而续租的不确定性,更让这份跨国民间情谊面临考验。或许正如网友所言:“熊猫带来的美好值得铭记,但友好的根基需要双方共同呵护。” 未来,日本能否重新迎来大熊猫,不仅关乎动物园的客流与科研,更取决于中日关系能否走出阴霾,重拾合作互信的初心。
中国网友的一句话直接明了∶大熊猫是和平和友谊的象征,现在的日本,你不配拥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