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大学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需求,以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载体,构建“党建—人才—科技—产业—双创”全链条融合生态,在绿色农药创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乡村振兴服务中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科技报国信仰根基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党委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出发点,引导科研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大局。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作为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成员,在党建活动中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推动党建与育人、科研深度融合。
![]()
宋宝安院士带队在思南县示范基地调研了解甘薯小象甲绿色防控试验成效和红薯加工情况。贵州大学供图
党员博士生张建在党组织培育下创制绿色农药,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和“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金林红教授带领党员师生深入仁怀长岗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对高粱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亩产提升32.32%;陈卓教授带领“博士村长”团队在播州、务川等地构建“党组织+科技团队+示范基地”模式,开展“新农人”培训,将党旗插在培训一线。党员博士生赵国玉带领学生五人,长期扎根思南县塘头镇,创新集成“地下+地上”全程生物防控方案,建成百亩示范基地,防治效果达86.72%,为当地红薯产业突破10亿元产值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奔赴贵州省以及省外乡村田间地头开展绿色防控示范,践行“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里”的使命担当。
创新组织机制,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党委将党支部建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项目组上,在4个重大项目组建立党支部/党小组,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履行“一岗双责”,确保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直达科研一线。
在“防治稻麦恶性杂草的新型除草剂创制与应用”项目中,党支部组织跨学科攻坚,成功创制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除草剂,在全国推广3亿亩次,防治效果达95%以上,农药用量减少30%,助农增收超200亿元,相关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一等奖,并在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中心与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共建绿色农药创制基地,农药学专业连磊博士推动“新药创制+生物育种+校企合作”融合发展,近期联合创制的耐氟草啶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获农业农村部生物安全证书,实现全球首例PPO抑制剂类除草剂耐性作物商业化突破。
![]()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团队在开展科研。贵州大学供图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通过“田间党课”“技术夜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田1000余亩。设立“党员攻关突击队”与“博士村长”品牌,在人工智能辅助农药设计等领域取得突破,2024年联合企业研发神龙一体机,开创全球人工智能辅助农药创制先河。“博士村长”团队累计1.8万余人次深入46个县,服务乡村振兴,创收30亿元。
绿色农药创新成果丰硕,核心技术突破显著
在党建引领下,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在绿色农药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宋宝安院士团队揭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致病机制,发现小分子抑制剂C1,成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为全球葫芦科作物病毒防控提供新方案。
![]()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团队到一线指导调研。贵州大学供图
李建专与吴焕二位研究生与化学生物学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创制出绿色杀菌剂氟苄噁唑砜和截短侧耳素生物农药,获第十八届和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与擂主。宋润江教授带领化学生物学本科生创制出防控水稻二化螟新农药,并在《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在多项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最高奖项。郝格非教授构建全球首个系统性农药信息学平台,服务100多个国家近万名科研人员。金智超教授团队开发手性农药氟砜草胺高效清洁工艺,实现吨级量产,产品光学纯度提升至90%以上。
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通过“揭榜挂帅”“技术经纪人”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三年专利转让经费达7200万元,香草硫缩病醚、氯菌环酯、氟苄硫缩病醚和异唑虫嘧啶等实现千万级转化。在务川、湄潭等地建设示范区2万余亩,培训农民与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农药减量30%,防治效果总体达85%。
![]()
陈卓教授带领研究生在江口抹茶基地查看病害情况。贵州大学供图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依托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主开展了化学生物学本科生教育教学,争取大北农集团捐赠设立大北农卓越化生班,强化本科生双向驱动“理农融合理实融会”双融合的人才培养,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孵化”三位一体双创教育体系,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屡获金奖。2024年,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标志着贵州省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平台上实现零的突破。郝格非教授带领“博士村长”团队在斯里兰卡建立示范基地2000亩,茶青亩产提升24.8%,并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博士后参与,推动“博士村长”海外项目实施,荣获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
夯实发展成效,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双赢:国家级人才数量增至26人,植物保护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2名。与企业合作创制30余种绿色农药,近三年推广面积超3亿亩,助力农药减量30%以上,20个新品种实现产业化。中心深度融入贵州省“富矿精开”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700余项,培训行业人员8000余人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登记农药产品52个。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特别是中心团队老师围绕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前沿交叉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了多层次、国际化的教学培养体系。通过国家级人才引领,注重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学生已参与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并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奖1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
![]()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团队到一线指导调研。贵州大学供图
下一步,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将深化“党建+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建设智慧农药创制平台;拓展校地企协同网络,构建跨区域党建联盟和“学术- 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育人模式;加强国际化布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持续为农业绿色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贵大智慧与力量。(江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