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有今天这盒药,她也许能活成隔壁班的白发教授。
![]()
![]()
刷到这条旧闻,心里咯噔一下。2004年,武汉某大学英语系保送生朱力亚,被辅导员叫到办公室:“体检有点问题,再去复查一次。
![]()
”一周后,HIV阳性,22岁的人生直接按下静音键。
![]()
那会儿学校没有抗病毒药,只有一张空白退学申请表,和一句小声提醒:“别说是艾滋,就说肝炎,方便你找下家。
![]()
![]()
十九年过去,同样的校园,变化有多狠?
![]()
三个细节,看完秒懂。
![]()
1. 药盒从“奢侈品”变“口香糖”
![]()
当年她想吃上一口“鸡尾酒”,得先攒够北京地坛医院的挂号黄牛费;2023年,校医院自助机扫码,30秒领走一个月的量,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还不够一杯喜茶。
![]()
世卫组织最新口径:坚持吃药,寿命和学霸室友几乎拉平,病毒量压得比KPI还低,U=U——测不到就传不了,情侣接吻、同桌撸串都安全。
![]()
2. 留学生体检从“纸上盖章”到“全国联网”
![]()
她那位隐瞒病史的非洲医学生男友,当年拿着一张手写健康证明就能注册入学;现在,外事系统直接对接海关,HIV、梅毒、肺结核一屏显示,红章不联网,签证系统就自动锁死。
![]()
北京某高校辅导员私下吐槽:“别说艾滋,龋齿没填好都给你打回去补完再入关。
![]()
![]()
3. 校园舆论从“大型社死现场”到“防艾社团招新”
![]()
04年她公开身份后,同宿舍女生连夜申请换寝,食堂阿姨见到她端盘子都戴双层手套;去年冬天,武汉光谷街头,大一新生排队玩“HIV尿液检测闯关”游戏,测完顺手领一张“防艾练习生”证书,发朋友圈点赞比四六级成绩单还多。
![]()
教材也改了——2021版《生命教育》把她的故事收进课本,老师上课不再跳过,直接让学生分组辩论:“如果是你,分不分手?
![]()
![]()
有人可能会说:都2024了,还提旧案干嘛?
![]()
答案扎心——新发感染里,15-24岁学生群体占比连续五年上涨,只是从“英语系保送生”换成了“艺术系网红”。
![]()
防艾课再先进,也拦不住“爱情上头就不戴”的侥幸心理。
![]()
疾控小伙伴透露,去年某985高校一夜检出三例,两个是复读“老油条”,最小的大一才入学仨月,共同点:都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所以,别把她的故事当历史片,当成预告片更合适。
三句话,抄作业级别:
• 无论多帅多甜,先看体检报告再谈“深入交流”,手机扫码就能查全国联网版本,比查四六级成绩还快。
• 安全套=校园卡,随身带不丢人,真用时拿不出来才尴尬;药店30块三盒,比王者皮肤便宜多了。
• 学校每学期的免费检测日,记得去蹭,抽一管血换一张“安心符”,比转发锦鲤靠谱。
她没等到的事,你我正赶上:药有了、政策有了、闲话少了,剩下的操作,全靠自觉。
下次再有人嘀咕“艾滋离我很远”,直接把这条甩过去——十九年前,那个拿全额奖学金的姑娘也这么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