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安全提醒发布后的第三天,东京成田机场的出境大厅里,来自中国的游客依旧排着长队,镜头扫过去,一张张行李牌都写着熟悉的城市名。
![]()
这一幕既熟悉又陌生,把围绕赴日旅游的讨论推上新一轮高潮。
![]()
消费选择、情绪表达和国家立场,在同一条登机廊桥里交织。
![]()
内娱艺人对日本的钟爱,早就在社交平台留下大量“打卡照”。
![]()
鹿晗与关晓彤恋爱时期,多次被路人拍到在东京街头牵手逛街,北海道滑雪场里也有两人同框身影。
![]()
邓超、孙俪一家偏爱京都的慢节奏,古寺、和服、奈良公园喂鹿,日常度假安排得明明白白。
![]()
大小S姐妹则把日本当成“后花园”,综艺录制、品牌活动、亲子出游频繁往返,相关行程常常登上热搜。
![]()
明星选择背后有工作合约,也有生活喜好,对粉丝和普通旅行者的路线选择产生了不小示范效应。
![]()
把镜头拉远,2019年还未爆发疫情时,赴日的中国大陆游客接近一千万人次。
![]()
当年日本入境游客中,大约每三人里就有一位来自中国,观光业对这一客源依赖度极高。
![]()
疫情三年让出境游几乎停摆,原本火热的赴日行程一下按下暂停键,很多旅行社转去做国内线路。
![]()
不少人以为风向已经转变,东南亚海岛、国内小城会长期取代日本,成为假期新首选。
![]()
节点出现在2024年上半年。
![]()
随着边境政策调整、航班恢复,赴日游客数字开始像踩了油门,持续往上冲。
![]()
官方统计显示,6月中国游客数量达到六十六万人,是2023年同期的两倍多。
![]()
7月进一步攀升到七十七万多,时隔多年重新坐上访日外国游客数量榜首。
![]()
国庆长假前后,日本在多个出行平台的境外目的地榜单上稳居前列,把免签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甩在身后。
![]()
粗略算到9月底,2024年前三季度赴日的中国游客已经超过五百万人次,约为上一年的三倍。
![]()
7到9月三个月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约5177亿日元,占所有境外游客消费额三成左右,消费力可见一斑。
![]()
日元汇率一路走低,奢侈品、家电、护肤品在日本入手的价格与国内相比出现明显差距,再叠加航班增加、机票价格相对亲民,赴日游重新被不少人视作“高性价比选择”。
![]()
就在这股热度持续上扬时,一场来自政治层面的风波忽然闯入视野。
![]()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长期以对华强硬立场出名,公开场合多次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之类表态。
![]()
上任后,高市早苗在涉台议题上的表态更加激进,把台湾地区纳入所谓“日本安全关切”,完全无视一个中国原则。
![]()
相关言论迅速传回国内,引发舆论强烈不满,不少网友直呼“底线被踩”。
![]()
外交部随后发布面向赴日中国公民的安全提醒,点名今年在日本发生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恶性案件,不少案件侦破进展缓慢。
![]()
通告提到,在当前政治氛围和治安状况叠加下,在日中国公民面临的安全风险呈上升趋势。
![]()
紧接着,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旅行安全提示,建议近期谨慎前往日本观光,团组行程尽量调整。
![]()
多家航空公司与旅行平台同步推出退改签宽松政策,为已经下订机票和酒店的旅客留出回旋余地。
按理说,外交、文旅、航司连续给出信号后,赴日客流会明显降温。
出行提醒发布后的几天里,有旅行社反馈团客确实出现退订潮,可机场现场呈现出的画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网传的成田、关西机场视频里,中文对话此起彼伏,行李箱上挂满各地航司的行李牌,整体人流并未像不少人预期般锐减。
日本媒体记者被勾起好奇心,干脆走到队伍前端,用中文询问来访游客此行原因。
公开报道和视频里,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却都带着现实层面的无奈。
一部分人表示行程早就确定,机票、酒店、签证费加在一起动辄好几万元,如果临时取消,损失太大。
“钱攒了两三年,好不容易排出假期,只能硬着头皮来了。”有受访者在镜头前这么说。
也有人坦言,看中的是日元走低带来的“捡漏机会”。
按照个别游客的说法,名牌包在东京买比在上海、北京便宜几千元,顺便还能在药妆店囤生活用品,自觉划算。
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出发,飞往东京、大阪的航班班次已经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单程飞行时间控制在三四小时内,对不少上班族来说非常合适。
也存在完全不在意政治风波的游客。
有人在采访中表示,日本治安向来给人“安心”印象,不觉得旅行安全受太大影响,还特意补了一句“旅游归旅游,政治归政治”。
相关说法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出两拨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边是不少网友的愤怒情绪。
在这部分人看来,当日本高层在核心利益上“踩线”后,大规模赴日消费就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个人选择,更容易被解读成对挑衅的默许。
相关评论里频繁出现“钱要花在值得的地方”“消费也算投票”之类表述,民族尊严、国家主权被反复提起。
也有人提醒,安全风险一旦落到个人头上,再高的性价比都显得苍白。
另一边则强调个人自由和生活节奏。
不少网友提出,出国度假主要为了放松心情,不愿意把吃日料、看日漫、使用日系电子产品全部和外交冲突绑定。
在这套观点下,旅游被视作民间交流的一环,合作与沟通远比互相封闭更有助于理解。
有人还用欧美国家举例:即便政府间争吵不断,普通游客往来从未彻底停过。
从外部视角看,这场争议很难简化成某一方完全正确,更像多重矛盾集中爆发出来的一个窗口。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游客的依赖程度真实存在,观光行业、商场、奥特莱斯早已习惯大量中文标识和银联刷卡声,对客流回归抱有强烈期待。
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在经历三年疫情压抑后,报复性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平台算法顺势推送赴日机酒套餐,进一步抬高关注度。
在这类多重拉扯下,国家层面的安全评估与个人层面的消费冲动难免出现错位。
有人习惯把“政治”和“生活”切割开,有人则坚持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把国家立场放在心里,两种态度都在公共讨论场里碰撞。
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外交部门的提醒本质上是一道风险提示,既关乎在日公民人身安全,也是在向日方释放信号: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态度不会摇摆。
民间交流当然重要,观光、学术、文化合作都能成为缓冲地带,但前提是对方尊重底线。
如果在公开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的语境里,赴日旅游、购物数据依旧节节攀升,相关数字在某些政客眼里很可能被当成“压力无效”的证据。
这才是不少评论者最担心的一点:消费行为在别国政治语境中往往带着象征意义。
站在个体立场,护照在手、机票在手,假期去哪毕竟是个人选择,只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外界也难以强行指摘。
只是消费流向最终会反过来塑造现实环境,游客把钱花在哪里,就在给哪一方的商业模式和政治姿态增加筹码。
娱乐圈里,其实已经出现类似反思。
有艺人在近期公开活动中刻意避谈赴日话题,品牌在规划海外拍摄地时也更加谨慎,担心一次宣传片遭遇舆论抵制。
明星本身就是放大镜下的公众人物,行动往往被赋予额外含义,这一点早已是业内共识。
回到普通游客身上,更理想的状态或许是:既不把所有选择都上纲上线成“忠诚测试”,也不在国家立场被公然挑战时装作毫不相关。
安全风险、政治信号、个人预算、行程规划,哪一项都现实存在,如何排序,只能交给每个人在内心做权衡。
这一轮围绕赴日旅游的讨论,从明星度假照一路延伸到外交风云,让不少人第一次直面一个问题:消费选择从来不只关乎价格和风景,也牵连身份认同与价值判断。
未来出境游的目的地如何变化,很难用简单口号概括,只能期望每一次刷卡、每一次登机,都多一点清醒和自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