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昨天下午,明显降温的广州,一家咖啡店里,谢文骏点了一杯冰美式。
我问他:“不跑了,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好好睡一觉。然后……吃一顿烤全羊。”
说到“烤全羊”三个字的时候,他难得笑得有点孩子气:“十几年了,没在外面吃过牛羊肉。”
这一句,可能比任何“金句”都更接近一个跨栏老将真实的生活——漫长的反兴奋剂红线,小心翼翼的饮食自律。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一道菜;对他来说,是多年里一次次被克制的欲望。
昨天上午的全运会田径赛场,男子110米栏预赛,他绑着护膝,站上了起跑器。几个小时后,就在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咖啡店里,他轻轻说了一句:“能完整跑完这最后一场,我已经满足了。”
而在当晚的决赛中,他的小师弟徐卓一,跑出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拿下冠军,帮助上海在这个项目上实现了全运会九连冠——谢文骏守了这么多年的“班”,有人接上了。
![]()
11月19日,上海队选手徐卓一(中)、江苏队选手刘俊茜(右)、湖北队选手朱胜龙(左)在比赛中冲线。他们分获冠、亚、季军。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决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4秒13,90分
当天上午的广东奥体中心的110米栏预赛,被很多人提前标记了“时代交接”的意味。
上海队一次性派出四人:1990年出生的谢文骏、2003年的徐卓一、2004年的秦伟搏、2006年的陈圆将。
发令枪响,三个小组,年轻人们一个个扑了出去。最终,徐卓一以13秒26的成绩排名第一晋级决赛,陈圆将与秦伟搏分列第4、5名……谢文骏只跑出14秒13,小组第六,无缘决赛。
对很多不了解他的观众而言,这是一个不值一提的成绩和名次。但对他而言,这并不容易。
为了这次全运会,他从今年春天开始,一场一场硬扛着伤病去参赛——榆林大奖赛,第三名,那是他这一两年里第一次在比赛中完整跑完110米栏;后来去吉安、去日照,状态有过短暂的上升,紧接着就是新的一轮受伤。
“上个月又伤了。”他说,“膝盖的半月板撕裂,本来好一点,又‘咔’一下……”
所以当我问他:“今天这场谢幕战,给自己打几分?”他想了想:“90分。能站上跑道就是一种胜利。剩下10分给伤病。”
这句话很“谢文骏”。像他的职业生涯一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却总在自己能力的边缘上,尽量往前多迈半步。
![]()
11月19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预赛在广州举行,谢文骏(右二)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那一年,“小王子”说他“不想打酱油”
我还记得那个“少年感”十足的谢文骏。
2008年,鸟巢的好运北京测试赛,17岁的谢文骏跑出13秒51,成了当时全球最年轻的男子110米栏奥运A标达标选手。那一年,他还只是刘翔身边“小师弟”,被队里叫作“小王子”——身高一米九、长胳膊长腿、腼腆,站在人群里有点拘谨。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他的眼睛里充满着兴奋。那一次,他终于和“大师兄”并肩站上了奥运赛道。
“我不想去打酱油,也想冲一下前八。”他当时对我说。
“现在回看,当年的你,是不是有点‘狂’?”
他笑了一下:“我觉得还挺好的啊。这么多年,心气其实一直没变,一直都想拼。”
![]()
新华社照片,伦敦,2012年8月8日,中国选手谢文骏(左)在比赛中。 当日,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34的成绩位列第九,无缘决赛。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那几年,他几乎是踩着“中国短跨新一代”的位置往上走:在上海钻石联赛,他第一次在没有刘翔的赛道上,跑出13秒28,力压在场的欧美名将;在全国赛场,他稳稳地把自己“钉”在这个项目第一集团里。那时,每当有人问起“刘翔接班人”,他的标准回答是:“比起师兄,我还嫩着呢。”
所谓光环,有时候只是别人眼里的关键词。
在他自己心里,那个阶段自己有很清晰的身份——在刘翔受伤、退下之后,只要他有这个能力,就必须向前冲。
那些转折的比赛:从雨夜到世界前四
如果要用几场比赛去拼出谢文骏的“轨迹”,大概会是这样几块拼图:
2013年的上海钻石联赛,没有刘翔坐镇,那一年男子110米栏成了欧美名将的舞台。22岁的谢文骏,在那条异乎寻常紧张的直道上,跑出了13秒28的个人最好成绩,和世界高手同场较量,终于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名字。
2015年的北京世锦赛是一次不太愉快的记忆。半决赛,他跑出13秒39,无缘决赛。那一年,他的个人最好成绩已经是13秒23,结果在“家门口”的大赛上,偏偏发挥不出来。赛后他说:“起跑就感觉不太好,后面就软了。”
![]()
2015年8月27日,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2015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39完赛,无缘决赛。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
2016年里约奥运会,谢文骏所在的小组还没开始,雨倾盆而下,比赛中断。半个多小时之后重新出发,他已经不在自己的节奏里了,只跑出13秒69,止步预赛。那天,他在媒体混采区扶着栏杆,弯着腰,连着叹了好几口气:“明明准备得挺充分的,想不通……”
![]()
2016年8月15日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69的成绩排名小组第七,无缘半决赛。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2017年的伦敦世锦赛,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和孙海平提前一个多月抵达伦敦,适应环境、调整时差,努力拉平自己“不太会在欧美比赛”的短板。但最终仍是半决赛无缘决赛——13秒36,小组第三,出局。
赛后他对我说:“缺什么我很清楚,但怎么补起来就这么难……”那是他第一次坦白自己遇到瓶颈。
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转折。左膝伤病几乎让他整个冬训报废,他边养伤边恢复。亚运会决赛,他跑出13秒34,实现卫冕,帮助中国男子110米栏完成亚运九连冠。他捍卫的,不仅仅是一枚金牌,更是中国在亚洲短跨的心理优势。
那一晚,他绕场举国旗时,笑得像第一次拿冠军的小队员。赛后他说:“这一年多挺郁闷的,但好在挺过来了。”
![]()
2018年8月28日,中国选手谢文骏在比赛后庆祝。 当日,在第18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34的成绩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如果说前面几站都是起伏,那2019年的多哈世锦赛可以算是谢文骏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一战”。
那一年,他做了一个和曾经的刘翔很像的决定:改七步起跑,去海外练技术。冬训在美国,跟着梅里特的教练练发力、练节奏、练起跑;回来后,在多哈亚锦赛跑出13秒21,破刘翔保持的赛会纪录;上海钻石联赛跑出13秒17,个人生涯首次“站上13秒20以内”;在伦敦站,他顶着落后的局面狂追,后程一节一节把人翻过去,冲线一刻,他自己都笑出来。
在多哈世锦赛,他终于杀进了男子110米栏决赛。半决赛13秒22,决赛13秒29,拿到第四名。
凌晨一点多,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深夜的多哈体育场,他站在跑道上,对着镜头比了一个“四”,配了一句:“这么多年,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
那一年,他29岁。
![]()
2019年10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2019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文骏以13秒29的成绩获得第四名。 新华社记者王丽莉摄
训练和医务室,一半一半
如果说多哈是一张“答卷”,那么后面这些年,就是一本“病历”。
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他又做了一次大的技术尝试——跟着苏炳添的外教兰迪,改起跑动作,想在最薄弱的环节“再搏一次”。结果左腿肌腱受伤,被迫改回八步上栏。在上虞的选拔赛上,他预赛跑出14秒多的成绩,大家都惊了。
后来他在社交媒体上写:“这可能是我追逐师兄那道光的最后一站。”
但他还是坚持去东京了,预赛13秒51艰难晋级,半决赛13秒58止步。赛后他说:“不后悔。如果不去搏一搏,才会后悔。”
这几年,他习惯了“训练一半,医务室一半”的生活。
训练完,例行公事:冰敷、理疗、拉伸、松解,几乎要花掉接近一半的时间。膝盖软骨不可逆的磨损,腰椎长期的老伤,肌肉的反复拉伤,让他的身体像一辆高强度使用过度的赛车,每一个零件都藏着“故事”。
还有一条红线,是普通人不太能感同身受的——反兴奋剂。
十几年来,他很少在外面吃饭,就算吃也绝不碰牛羊猪。“两条腿的、海里游的”成了标准答案。队里有严格的营养配给,外出比赛更是宁愿吃得简单,也不能冒任何风险。一次有朋友点了烤羊肉,他笑笑:“我就闻闻味道。”
所以,当他说“退役后最想吃一顿烤全羊”的时候,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个职业运动员小小的、“延迟了十几年的任性”。
对他们来说,“管住嘴”不是减肥口号,而是职业伦理。
上海短跨的传统:他站在中间那一代
中国人对男子110米栏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雅典奥运会,刘翔横空出世,把这个项目带到了世界之巅;谢文骏接过接力棒,在亚洲继续守住优势——从釜山到广州,从仁川到雅加达,而在杭州之前,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不叫“中国”的年代。
![]()
图为2002年10月9日,釜山亚运会,首次参加亚运会的刘翔以13秒27的成绩问鼎冠军。 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
2014年10月1日,冠军中国选手谢文骏在颁奖仪式上。当日,2014仁川亚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颁奖仪式举行。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如果把视野缩小到上海,这条线上还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陈雁浩、刘翔、谢文骏,再到如今的徐卓一。
前面三代人,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留在上海整整八届;而昨晚,由徐卓一把第九枚金牌续上。这当中,刘翔和谢文骏各自实现了“三连冠”。
“有没有某一刻,你真的觉得自己在‘坚守’?”听到这,谢文骏说出了一个在很多场合都给出过的回答:“有实力就去扛,不用给自己加戏。”
但我还记得雅加达那一晚,他绕场一圈之后,在退场的走廊里如释重负地对我说:“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一届全运会,他已经不再背着“必须夺冠”的硬指标,而是和三位小师弟一起站在同一赛道上。“看到他们三个都进决赛,我真挺开心的。”他说,“说明上海这个项目还有人。”
这句话说得很轻,其实很重——这是延续了近40年的传统,也是他亲手帮后辈续上的一条路。
![]()
11月19日,获得冠军的上海队选手徐卓一(左三)、获得亚军的江苏队选手刘俊茜(左一)、获得季军的湖北队选手朱胜龙(右二)在颁奖仪式上与教练合影。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决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带小孩:从把陈圆将“领进门”开始
这几年,我们在赛道上越来越熟悉这些上海小将:徐卓一、秦伟搏、陈圆将。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和谢文骏的缘分特别近——陈圆将。2016年,有业内人士把这个少年介绍给他。他看了一眼:“这孩子有点东西。”
他将陈圆将推荐去了闵行少体校,又在冬训期间亲自带了几个月,从起跑节奏到第一跨距离,一点点往上抠。第二年,陈圆将就拿下世青赛的冠军,陆续刷新少年纪录。
“当时想把他基础打好,后面可以让他多去见识、去尝试。”谢文骏说。
再往后,陈圆将进了市队,有了外教,有了海外冬训的机会。“应该让他去接触更多东西,不要被我一个人的经验框住。”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帮带老将”的心态:既知道传统的价值,也知道世界在变,不愿意让自己的经验变成下一代的“天花板”。
![]()
11月19日,上海队选手谢文骏(左)和陈圆将在比赛后。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预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一次全运会预赛,他们分在一组。
陈圆将还记得16岁时自己小心翼翼问谢文骏:“骏哥,我以后还有机会跟你一起比赛吗?”
如今问题已经变成了:“骏哥,你以后真的不比了吗?”
答案,他心里当然知道。
“刘翔接班人”?他更像一个“缓冲带”
自我知道谢文骏那天起,外界就喜欢把“刘翔接班人”这几个字挂在他身上。但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缓冲带”。
刘翔的时代,是一个被放到显微镜下审视的时代——雅典的金牌、12秒88的世界纪录、北京和伦敦的退赛,铺天盖地的赞美和同样铺天盖地的指责。一切都太极端。
而谢文骏的时代,是在那之后——关注度下降了,舆论相对温和了,但对项目本身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谢文骏说,他挺羡慕现在跑道上的这群“孩子”。
“我们那个时候,一开始没有那么多视频、资料、国外训练理念可以参考,也没有这么多去外面练的机会。跨栏怎么练?谁练出成绩,就照着谁练。那时候大家都八步起跑,我就被锁在八步里,哪怕我身高、条件可能更适合七步,但那时候没人敢、也没人会去改。”
“现在不一样了。”他一条一条往下数:“大家可以更早去国外冬训,可以跟着不同的教练学;在网上能看到世界高手的训练视频;对训练、对伤病的理解也更科学;更重要的是,大家对田径、对成绩的认识不再那么简单粗暴地‘唯金牌’。”
说到这里,他的语速明显比前面快了一些:“比如七步上栏,一开始是师兄在大赛里把这条路趟出来的,后来我也下决心改七步,等大家看到‘原来这样改是跑得出来的’——后面一拨小孩就陆续都改成七步起跑了。现在几乎所有后辈都是七步上栏,这其实就是项目在往前走。”
“那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我问他。
“也不会。”他耸了一下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条件。我们那个时代也有我们幸运的地方——我能跟在师兄身边,亲眼看到他从奥运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到因为伤病被迫离开赛道,再到咬牙复出,重新跑到世界前列、平世界纪录。这种震撼和学习,是现在这些孩子得不到的。”
“他们有他们的优势,我也有我的收获。”
![]()
新赛道和一整段青春
聊到未来,谢文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现在还在想。”他说,“肯定还会在体育圈里。毕竟这么多年,所有经验都在这儿。
至于做教练、做青少年工作,还是去做大众体育、体育管理,我都想试试。”
这几年,他在场外已经有了另一重身份——共青团上海市体育局团委副书记。一些“非跨栏动作”,他也一点点摸索上手了。
“人这一辈子,总要体验点不一样的东西。”他说,“运动员这条赛道体验得够久了,可以考虑换一条赛道再跑一跑。”
至于中国短跨的未来,他有一句话挺打动我:“我们不缺人才。缺的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对的教练、对的队医、对的保障,还有一个刚好在线的自己。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就会出来一个世界顶尖运动员。缺了哪一环,都很难。”
他说这话时,并没有把一切归咎于“运气”。更像是一个在栏架之间献上了全部青春的老运动员,对这个项目给出的冷静总结。
当晚,全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落幕,上海队最终以“三人进决赛、一人封王”的方式,把男子110米栏金牌留在了这座城市,实现全运会九连冠——这也是谢文骏用十七年职业生涯守护、并亲手交接下去的一条金色接力。
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一条时间线拉得很长的轨迹——从17岁在鸟巢第一次亮相,到35岁绑着护膝跑完最后一场全运会;从“刘翔师弟不想打酱油”,到“三届全运会冠军”,再到“能站上跑道,就是一种胜利”。
他最终还是没能创造新的奇迹,但他绝对写完了一整段扎实的奋斗岁月。
分别前,我对他说:“哥们,你的这些年,其实也是我们这代人作为记者、作为观众、作为‘田径迷’的一段青春。”
他笑了一下:“那就……大家一起老咯。接下来,是小孩们的时代了。”
原标题:《谢文骏这十七年:没有奇迹,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起跑和落地》
栏目主编: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