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京城寒意持续“在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99支团队带着各自的“智能劳动者”,在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上展开“终极对决”。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参赛的机器人各有所长:倒咖啡、叠衣服、电力巡检……它们在工业、商业、家庭等多场景中大显神通,不炫技纯干活,真正实现了从“花架子”到“实干派”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当然,这并非本市今年首次为机器人“搭台”。早在8月份,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就先后落地北京。一系列机器人盛会和动辄数百万元奖金背后,彰显着首都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如今,稳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梯队的北京,在具身智能产业也实现了引领式发展。来自北京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到2027年,北京将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赛事升级
叠衣服倒咖啡捡垃圾大赛主打“劳动最光荣”
在昨日举行的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颁奖盛典上,共有54支参赛团队获奖。当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获奖团队集中展示区看到,一台名为“墨子”的人形机器人站在“客厅”场景中,用机械臂精准夹起散落的T恤,平铺、折袖、收角,一套动作行云流水,1分钟内便将衣物叠成规整的方块……
像“墨子”一样“埋头苦干”的场景,在本届大赛中随处可见。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与2024年首届大赛侧重仿生技术展示相比,2025年的大赛彻底转向实用化赛道——11月17日至18日的决赛现场设置了六大实景赛区,如同浓缩版的社会生产场景:工业赛区内,机器人精准完成零件装配与螺丝拧紧;商业赛区里,商品拿取、快递投放的操作行云流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倒咖啡”“捡垃圾”为代表的高度生活化应用场景,成为本次大赛的一大看点。
所谓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拥有“身体”的人工智能,它除了拥有“最强大脑”,还拥有“灵活四肢”,让人工智能实现从“知”到“行”的关键跨越。“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此次大赛转换赛道的背后,更是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机器人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它能完成多么复杂的“特技”,而在于它能否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可靠、高效,甚至具备一定“共情”能力的助手。
“这不是简单的赛事调整,而是对产业发展的精准牵引。”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解释,本届大赛以“劳动最光荣”为核心导向,目的是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实现“真干活、干好活”的目标。“为此,本届大赛设置三大核心赛道,构建起从底层技术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聚焦‘大脑’与‘小脑’的核心突破,场景应用赛还原真实工作环境,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则链接创新链条。”
“机器人比赛最终归宿必然是走向广阔的产业应用场景,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实质性的便利。”一位参赛企业代表道出了行业内的共识。
产业落地
遇到险境可远程操控特种机器人成“新工友”
“看好了,它要开始分类了。”在灵御智能的展示区域,联合创始人金戈的话音刚落,TeleAvatar机器人便启动了自主识别程序。只见它精准流畅地将积木、化妆包、纸巾、水杯等杂物依次归类,分置不同区域。原来,这台机器人不仅具备卓越的任务执行效率和稳定性,还应用了高性能“遥操作”技术。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戴着VR眼镜的工程师正通过手势远程操控机器人,机械臂随着工程师的手势缓缓移动,精准地将一块块积木摞在一起。“这种‘遥操作’技术让机器人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场景,这比预设程序的机器人实用得多。”金戈说,操作人员可以在远离机器人的位置,甚至跨城市、跨国家完成远程控制,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危险场景的劳动力替代。
据了解,目前灵御智能正在矿山、隧道挖掘、核电、水电等应用场景进行尝试。金戈举了一个例子:在隧道爆破作业中,需将炸药精准装填至预先钻设的炮孔内,该操作直接接触易燃易爆危险品,且受作业空间有限、围岩状态复杂等因素影响,属于高风险工序。现在,技术人员在安全、明亮的控制室里,即可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爆破任务。
决赛现场,智身科技带来的四足机器狗“钢镚”则展现出特种场景的应用潜力。这款15公斤级仿生机器人,是全球首款专为特种行业应用设计的四足机器人,它在现场完成了720度后空翻、40度爬坡等动作,引得观众惊叹不已。“它不是表演道具,而是特种行业的‘尖兵’,被誉为同级别中‘最扛造’的机器人产品。”智身科技市场总监梁潇介绍说,“钢镚”具备全天候全地形适应性,已量产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公司成立仅两年,便通过技术突破实现规模化落地,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工业物流与文旅导览等领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魏洪兴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场景为首要落地目标,尤其应优先瞄准危险环境等“缺人”的特殊工业场景,这既是现实需求,也契合产业发展方向。
以赛促产
会拧螺丝也能弹钢琴明星产品引来市场关注
一场高水平的机器人大赛,其价值绝不止于赛场上的竞技光辉,它更像强大的催化剂,加速技术、资本、市场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果跨越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关键一跃。
在获奖团队集中展示区,摆放在桌面上的一只只“灵巧手”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两台搭载LinkerHand灵巧手的机器人端坐在钢琴前,《青花瓷》的旋律从黑白琴键上流淌而出。“去年我们靠灵巧手技术夺冠,而今年,我们要展示的是如何让技术真正‘活’起来,走进生产与生活。”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张延柏的话,道出了企业的发展路径。
在不远处的“灵心巧匠工作台”,搭载了LinkerHandL20灵巧手的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系统精准识别零件位置与外形,自适应调整抓握手型,完成拿取、移动、对齐孔位等一系列精细操作,并可配合操作人员使用电动螺丝刀,精准完成取用与拧紧工序,这是灵巧手在柔性装配、柔性制造等未来工业场景中的理想示范。此外,灵心巧手推出的自研遥操作新产品,支持手套、可穿戴外骨骼、VR等多种交互方式,可对灵巧手与机械臂进行远程操控,能够为具身智能的深度学习与训练提供真实物理数据,推动灵巧操作技术不断升级。
这种从“艺术展示”到“工业应用”的跨越,源于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4年参赛后,灵心巧手凭借赛事曝光获得资本关注,2025年的7个月内先后完成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融资。如今,其LinkerHand系列灵巧手在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份额超80%,月订单突破千台,成为全球唯一实现高自由度灵巧手千台量产的企业。“大赛是试金石,让我们看到技术的产业化潜力。”张延柏说,“从去年的单点技术突破,到今年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我们正在构建完整的灵巧操作生态。”
除了灵心巧手,在2024年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中科慧灵,同样借助赛事实现了价值跃迁。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在赛场上揽获多项第一,超高关注度带来的“赛事流量”,迅速转化为发展的“资本能量”和“市场动量”。过去一年间,公司先后完成多轮融资,为研发和生产注入强劲动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曾在赛场夺冠的机器人“灵宝”,已成功投身矿业生产线,在井下能源矿业场景中实现突破性应用,从“赛场冠军”蜕变为“产业尖兵”。
·内存·
54支参赛队伍斩获三大赛道奖项
昨日,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在北京收官,54支参赛队在“模型能力、场景应用、产业生态”三大赛道斩获奖项,灵御智能、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等企业与高校获得各赛项任务第一名。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不仅集中展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思考中枢”与“行动中枢”的技术突破,更凸显出海淀区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
作为海淀区打造全球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的核心赛事,本届大赛的三大赛道精准呈现了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模型能力挑战赛中,参赛团队在空间理解、任务规划等“大脑”能力与真机操作、物理执行等“小脑”能力上实现突破,推动智能模型从算法可行向实际可用跨越。场景应用赛则高度还原工业、商用、居家等真实环境,机器人在车身检测、关节组装、咖啡制作等精细化任务中表现亮眼,展现多技术协同应用潜力。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道上,多足机器人、灵巧手等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完整呈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
赛事背后,是海淀区为具身智能产业量身打造的“创新生态圈”。数据显示,海淀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上下游企业1900余家。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创新企业近30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4家,形成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机器人产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针对性政策红利持续为产业发展赋能。在技术研发端,海淀区为具身大模型研发提供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在空间保障上,布局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专业载体,配套AI创新街区、AI原点社区、AI北纬社区等一批特色空间;在企业培育方面,以最高1亿元单体支持的孵化器政策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加速核心技术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以场景牵引和技术突破双轮驱动,通过‘以赛促产、以赛聚生态’的模式,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环境。”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关村科学城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机器人从赛场走向工厂、走进生活,让智能劳动者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本组文/本报记者王斌
供图/主办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