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徐巍芹 姚晴佩 “一个月就拿到了240万元尾款,还没耽误新生产线投产,这效率超出预期。”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某设备制造公司因尾款纠纷,通过诉仲对接机制在30天内快速化解争议,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 2024年3月,衢州某设备制造公司与江苏某加工企业签订3份总价款800万元的设备采购安装合同。设备调试后,加工企业以“运行效率未达预期”拒付240万元尾款,且不配合第三方检测。 “找律师咨询,说合同里有的约定诉讼、有的约定仲裁,管辖权不明确,光走异议程序可能就要3个月。”设备制造公司负责人坦言,当时公司正筹备新生产线,尾款回笼直接影响资金周转,无奈之下,只能向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转机出现在立案审查阶段。法院发现案件核心是多份合同多种争议解决方式冲突,若按常规流程推进,当事人可能就管辖权提出异议、后续还需经历完整的举证质证等程序,至少耗时半年。 “不能让企业困在程序里。”法院立即启动诉仲对接机制,引导双方将纠纷移交至商事解纷中心,由仲裁委进行调解。 “一开始我们也担心仲裁不公正,毕竟设备到底合不合格,谁能说了算?”加工企业负责人回忆道,法院先行调解指导专员与仲裁员主动上门,释明“行业专家仲裁员更懂设备性能”等仲裁专业性和时效性优势,并提议引入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最终,检测报告显示设备完全符合合同标准,仅用30天就促成双方和解,加工企业一次性支付了尾款。 这起案件的高效化解,背后是智造新城法院牵头打造的商事解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发挥作用。 走进中心,墙上的“解纷流程图”清晰标注着从纠纷受理到权利兑现的全流程,其核心是创新构建的“司法引擎、行业自治、专业协同”三位一体解纷新模式。 智造新城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姜美英介绍说:“中心下设商会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工作室、公证工作室、仲裁工作室及商事速裁法庭,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解纷枢纽,为辖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有温度的法治护航。” 为进一步减少程序空转、提升解纷效率,中心还构建了完善的运行体系,通过“前端识别分流-法仲协同释明-快调快履闭环”三大机制协同发力。前端通过立案筛查合同条款,引导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将纠纷导入专业解纷渠道;中端由仲裁专职人员与法院先行调解专员“1+1”对接,解答程序疑问、消除企业对非诉解纷的顾虑;后端同步对接执行部门跟进款项支付,确保和解协议实质履行。 据悉,中心运行以来,已累计分流处理商事纠纷1113件,平均解决时长从原来的28天缩短至18天,调解自动履行率高达73.97%。 纠纷能快速解、权益有保障,这已经成为智造新城吸引企业落户的加分项。 如今,更多商事纠纷通过中心对接实现短平快化解,从程序僵局到一月解纷,从企业跑腿到机制搭桥,司法服务以更灵活专业的方式,为企业筑牢发展安全屏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