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赵志斌 本报记者 | 郭建军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时点,作为传统能源重镇的山西省,正交出一份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嬗变的答卷。本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山西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西通过筑牢数字底座、激活智能制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样本。
数据印证着转型的深度。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2%,更为关键的是增长动能的转换:制造业年均增速高达8.1%,持续领跑工业增长,成为主引擎;在其内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已跃升至44%,“半壁江山”格局初显,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
这场转型并非弱化传统产业,而是以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突破口,实现转型升级。山西在全国率先全面关停4.3米焦炉,机焦炉全部升级至5.5米及以上;钢铁行业先进产能占比大幅提升;水泥行业限制类产能全面出清。这一系列“硬核”举措,旨在通过技术革命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新发展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坚实的新型基础设施。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勇表示,全省5G基站建设已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并实现高铁、高速公路沿线连续覆盖,打通了信息“大动脉“。
在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的算力领域,山西同样前瞻布局。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八。“这为我省承接和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集群化算力支撑。”刘勇强调。这一超前的数字底座,正成为山西吸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优势。
基础设施的价值在于应用。山西将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点。
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明确。全省已构建起覆盖标准引领、诊断服务、示范培育的推进体系,累计培育263家不同层级的智能工厂,并为数百家链上企业与专业镇企业提供了精准数字化转型方案。
平台经济抓手有力。以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和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为平台,山西探索出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路径。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专业镇带动就业近180万人,祁县玻璃、定襄法兰等品牌借助工业互联网走向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山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将绿色低碳融入产业升级全过程。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同时,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绿色工业园区和6户绿色供应链企业,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
山西的实践表明,对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仅仅追逐“从无到有”的未来产业,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数智技术推动现有产业“焕新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这一关键路径,山西正努力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算力等新竞争优势,将传统产业基础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探索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