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吴石将军在重庆生活和工作过,留下了一些故事。对于他在抗战期间的情况,尤其是加入民主党派之事,此前的文章多语焉不详。笔者依据新近发掘的史料,予以一些补充。
![]()
△一九四九年十月,吴石夫妇与幼子吴健成合影。
保定军校高才生
1914年8月,吴石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同学中有张治中、白崇禧、黄绍竑、徐庭瑶、吴仲禧等人。吴石学习努力,年终考试或毕业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全校闻名。
1929年吴石东渡日本留学4年多,先入炮兵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大学,均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熟悉日本的军事专家。1934年回国,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兼任陆军大学教官。他在教学中结合实战理论,撰写了一些实用的教材。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吃紧。南京失守前夕,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偕4个子女先行到重庆,吴石本人随军委会大本营从南京到武汉,之后到重庆。军委会军训部长白崇禧想起保定军校同学吴石,推荐他去第四战区,任职桂林行营参谋处处长。
1940年2月,第四战区长官部迁至广西柳州。同年5月,经军令部次长兼桂林行营参谋长林蔚推荐,吴石出任第四战区参谋长。
在柳州,吴石遇见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走向的人,此人名叫吴仲禧,时任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兼韶关警备司令。吴仲禧是吴石的福州同乡,又是保定军校同学,见面后很是亲热。吴石不知道,吴仲禧是抗战前入党的中共党员,负有进行地下工作的使命。吴仲禧对吴石施加影响,但那时吴石的态度是拥蒋抗日,吴仲禧未能拉动他。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10月中旬,日军先后攻占平南、丹竹、桂平、蒙圩,对桂林、柳州形成合围之势。第四战区长官部后移,步步为营。吴石将家眷撤往大后方。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眷于柳州退出时,虽已先行,交通工具极度困难,饱受游离之苦。余生平珍贵之书籍,沿途中散失无遗,爱子复殇其一。余抵筑后与家人凄然相对,忧劳感伤,竟罹大病一场。”说的是他的幼子吴竟成患肺炎,因缺医少药在逃难中夭折。
1945年4月,吴石辞去第四战区职务,到重庆任军政部主任参事。主任参事是个闲职,吴石经手过军需和军医业务,也了解兵工和兵役的情况,掌握着不少核心机密。
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战时各战区、集团军都在重庆设立了驻渝办事处,第四战区也不例外,在重庆城内纯阳洞街设立了办事处,由副处长朱成章负责,一方面与军委会联系武器弹药、军饷、补给等事务,一方面接待第四战区来渝人员。吴石每次到重庆述职,都要在办事处小住一段时间,由此接触到酝酿中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员。1945年吴石调任军政部主任参事,长住重庆,与该组织接触更多。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民主派团体,1943年2月,由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等人在重庆发起。起初叫做民主同志座谈会,以座谈时事的形式,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1944年夏秋之交,定名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其政治主张是以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及国民党一大宣言为主旨,与实行独裁的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改造国民党,郭春涛为此撰写了《党的改革方案决议案》。
1944年上半年,民联开始吸收成员,入会条件着重政治倾向较好、可靠、能发挥作用这三条。民联吸收成员慎重,最早发展的几批会员,都提到10人小组讨论。
吴石加入民联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因为参加民联的会员不须履行什么手续,一经决定吸收之后,只由介绍人谈一次话就算入会了。也没有建立小组和支部,采用部分会员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联系,座谈会举行的地点,多在谭平山金沙岗寓所、陈铭枢曹家巷寓所、郭春涛韩家巷寓所。一些不宜于公开或本人不愿意公开露面的会员,则采取个别联系的方式。
民革成员梁佐华在其回忆录中确认,吴石是1945年10月民联在重庆“特园”正式成立后加入该组织的。吴石加入民联,既是出于对战局不满,特别是对豫湘桂战役失利不满,也是不满当局对熟悉日本军事情况的他,一直不给予带兵的实权,不信任他。
题诗缙云寺
重庆北碚区缙云山九峰对峙,林木遮天蔽日,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山中有缙云寺,据地方史籍记载创建于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已有上千年历史。
![]()
△1946年,吴石在重庆缙云寺题诗。
1932年8月,应邀入川云游的中国佛教高僧太虚大师,在缙云寺创办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培训汉族僧人学习藏文,为入藏交流做准备。抗战初期江浙沦陷,太虚大师移居重庆,在缙云寺弘法,主持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教务。重庆的不少显贵名流,仰慕太虚之名,常来缙云寺敬香或游玩。根据太虚大师法旨,在客堂备有“素册”,即留言薄。但凡有名人到此,负责接待的知客僧,都要恭请来宾留下墨宝,装订成册。
1946年,吴石到缙云寺观光,留下一首七绝:
旧境重寻咲(同笑)独勤,
任他春已尽三分。
笋舆十里松阴路,
细雨斜风上缙云。
从这首诗看,吴石自述“旧境重寻”,说明他不止一次到过缙云寺。诗作是写景咏物,即兴抒怀。这首诗注明了他的籍贯和姓名“古闽吴石”,未注明写作时间。据其长子吴韶成回忆说,诗作写于1946年1月,但从“春已尽三分”诗句看,似为春末初夏之作。一手漂亮的行书,彰显出这位福建才子扎实的基本功。原来吴石自幼喜欢书法,常常一早起来就临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曾对儿子说,练字要全神贯注,要先学柳体,这是进而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并送一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让儿子练。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吴石离开重庆,走向新的战斗历程。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作者:杨耀健
文字编辑:李冰洁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