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天召开的2025中国慢阻肺病大会上,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汀表示,慢阻肺病的筛查、早诊和长期管理主要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基层机构每年为患者提供肺功能检查,可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建立三级防治体系,也有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慢阻肺病,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40岁以上人群每8人中就有一名慢阻肺病患者,6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超27%。然而,该疾病的患病知晓率不足1%。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印发相关通知,将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患者提供每年至少4次随访、1次健康检查以及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在社区就能完成初筛和建档。
![]()
11月19日,2025中国慢阻肺病大会在北京召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慢阻肺病有典型的‘三高三低’,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和致残率,低公众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测率、低规范治疗率。”在大会上,杨汀表示,今年是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卫的开局之年。基本公卫项目将慢阻肺病防治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但依旧存在不少现实难点、痛点和堵点。
今年2月起,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去往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调研。杨汀告诉记者,调研中发现,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的认知和患者全程管理能力仍显不足。慢阻肺病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但调研中发现,许多基层医院吸入药品种类少,多数仅有短效吸入剂。各省医保门诊慢(特)病报销门槛差异较大,城乡报销比例差异大,有些地区确诊后即可报销,而有些则要求达到重度或合并症才可报销。在医防融合方面,目前慢阻肺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诊疗系统仍存在脱节现象。
面对挑战和困境,杨汀表示,今年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推动了多方面工作。针对业务技术薄弱环节,成立了肺功能技师工作组、护理工作组、科普工作组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组,建立了慢阻肺病防治网,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教。
“强基要‘强人’。医生要会看病,才能把慢阻肺病患者真正接得住、管得好。”杨汀指出,未来一年的工作重点,首先是继续进行基层人才的培养,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实战能力。同时,建立质控标准和体系,重点关注患者是否规范用药、健康结局是否改善等核心指标,更科学地评估慢阻肺病管理成效。此外还要重点抓科普。“我们要把呼吸疾病更多的声音、更多正确的科普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老百姓知晓。”
2025中国慢阻肺病大会现场还发布了《国家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及管理实施指南(2025)》及《院外呼吸慢病管理手册》,做好慢阻肺病“促防诊控治康”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