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踏入资本市场时,我便笃定将投资作为毕生事业。彼时首要思考的,是投资体系的核心命题 ——持续性。曾几何时,“持有一只股票一辈子” 的故事风靡市场:国外老太年轻时买入麦当劳股票后遗忘账户,暮年开启时竟收获巨额财富。这类叙事看似励志,实则暗藏 “幸存者偏差” 的陷阱。不妨问问身边股民:当他们遗忘账户时,持有的是否多是被市场淘汰的标的?打开账户的结局,恐怕与 “麦当劳老太” 相去甚远。
投资的持续性,本质是打破 “单骑致胜” 的幻想。选中 “千里马” 的概率本就极低,寄望单一标的贯穿投资生涯,无异于押注小概率事件。然而多数投资者陷入误区: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现有持仓,事无巨细地紧盯不放。但研究的 “边际递减效应” 不容忽视:半年的研究深度对估值的贡献,远超过两年后的持续投入;过度聚焦反而可能强化偏见,而非提升理性认知。
如何破解研究边际递减与投资持续性的矛盾?答案藏在 “动态迭代” 中:跟踪现有标的时,需为下一次交易预埋研究伏笔。每次 “换马” 都需前期深度研究支撑,唯有新标的研究透彻度与现有持仓齐平,才能在时机来临时精准把握。但人性天生倾向固守熟悉领域,因此持续研究新标的、动态比对性价比,成为打破惯性的关键。
维持研究持续性的核心,在于态度与动力。我所认同的最优解,是将研究升华为 “热爱”。如同探险家享受探索本身的乐趣,而非仅追逐终点,投资者若能沉浸于 “企业竞争力根源”“行业永续性” 等命题的探究,即便多数标的暂未出现买点,或认知尚未通透,商业理解力与洞察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这些 “看似无用” 的研究,终将在某一刻化作捕捉机遇的敏锐直觉,让优质标的 “信手拈来”。
时间是投资的试金石,唯有以持续研究驱动认知进化,才能剥离短期运气的干扰。当研究成为本能,当迭代成为习惯,投资的可持续性与盈利的确定性,便会在认知的积累中自然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