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6日 08版
自古以来,艺术与科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至新阶段,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愈发深入。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以“天地人机”为主题,汇聚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艺术家和科学家等创作的作品,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回应良渚论坛“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
余杭美术馆
杭州,是良渚文明曙光初现之地,也是创新活力之城。这种艺科融合基因,向外展现为一种从容自信的对话姿态,向内沉淀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践之中。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前沿思想的实验地与未来的感知场域。展览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4个板块,构建起“天地人机”的多维对话。
![]()
《滴动仪》聂士昌 中国 动态机械装置
900mm×700mm×800mm 2025
《循回仪》 聂士昌 中国 动态机械装置
1000mm×1000mm×800mm 2025
《璇玑仪》聂士昌 中国 动态机械装置
800mm×800mm×1700mm 2025
![]()
《每日速写》 扎克・利伯曼 美国 影像
尺寸可变 2016 - 2026
展览中不乏因技术迭代驱使人们加强对话的前沿作品。数件来自国内外的作品通过沉浸式装置、可穿戴设备、交互界面等媒介,让观众亲身体验“人机联结”的感知状态。其中,聂士昌的《滴动仪》《循回仪》《璇玑仪》便是机械动力与数字算法融合的代表,探索着机械运动与空间反馈的交互逻辑。以美国艺术家扎克·利伯曼《每日速写》为代表的作品,则通过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来驱动艺术创作,通过算法生成获得探索艺术主体表达的无限可能,标志着艺术正从静态观赏走向动态共创。这类作品展示了技术作为创作方法论的潜力,为理解数字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新视角。
![]()
《后昆虫图鉴—鞘翅预言》 邢尚美 中国 影像、装置
1800mm×1200mm×1800mm 2025
气候危机、技术滥用等全球性议题,也成为创作者聚焦的主题。生物技术的思辨、可持续设计与生态哲学的思考,成为展览“生态重构”板块的重要内容。国内艺术家邢尚美的《后昆虫图鉴——鞘翅预言》等作品,通过基因编辑美学反思生态危机,呈现了生态重构的艺术想象。这也预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既可能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工具,亦可能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引人思考。
![]()
《不在此地,不在此时》 安东尼·邓恩、菲奥娜·雷比 英国
影像 尺寸可变 2025
![]()
《有限中的无限》筱原规行 日本 影像
1200mm×1940mm×500mm 2025
在技术浪潮中人类往往沉迷于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对“人何以为人”“技术为何存在”等根本问题的追问。英国艺术家安东尼·邓恩与菲奥娜·雷比的《不在此地,不在此时》、日本艺术家筱原规行的《有限中的无限》等作品,通过非常规叙事挑战现实主义表达范式,深化人们对技术伦理与人类存在本质的批判性思考,是对艺术与科学根本使命的回应。
![]()
《玉琮王》杭州国家版本馆 裸眼3D数字非遗展品
尺寸可变 2022
![]()
《易兽》 胡玥茗、林雨欣、计欢欢 中国 雕塑及影像
每件1000mm×1000mm×2800mm 2023
![]()
《计算卫星模型》 之江实验室 中国 模型装置
5000mm×2000mm×1500mm 2025
![]()
《时空弹性》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实验博物学实验室 瑞士
影像 尺寸可变 2022
在良渚新城举办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旨在开启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展览中有诸多针对文化遗产从“保有”到“再生”的作品,其中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正在从文化遗产的“记录者”转变为文化生命的“激活者”。数字演绎的《玉琮王》、算法生成的《易兽》等都展现了这种趋势。此外,关于太空计算的《计算卫星模型》、模拟引力透镜效应的《时空弹性》等作品,共同预示着一种趋势:艺术将与科学并肩,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和拓展未知边界的重要抓手。

展览现场
艺术与科学的根本使命,始终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都能成为这场对话的参与者,穿行于“天地人机”的叙事之间。他们所看见的不仅是创造的能量,更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回响与无边的未来邀约。在这里,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协同进化,让文明的薪火在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探索中彼此叩问,在人与机器、人与算法的共生中,烛照下一个千年。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
来 源|《人民日报》
编 辑|郑佳怡
责 编|周 慧 胡晓琛 林 村
审 核|徐 元 段卫斌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