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日关系有点紧绷,日本排外情绪升温。国家发布了避免赴日提醒。可东京机场人头仍不少,有些中国游客仍在富士山下打卡比耶。这种反差,让人深思。
![]()
11月的浅草寺,银杏叶打着旋儿往下飘,像下起了一场金色的雨。
好些中国游客穿着花花绿绿的和服,在红叶底下咔咔拍照。
文旅部之前发的“近期尽量别去日本”的提醒,在他们那儿,就跟一阵耳边风似的,压根没往心里去。
这是一小部分现象。
![]()
高市早苗抛出“台湾若有状况,日本必卷入其中”的论调后,中日关系一下子就变得紧绷又敏感了。
外交部都发话了,专门提醒大家,最近针对咱中国人的案件可不少,出门在外得留个心眼儿。
文旅部也跟着给出建议,说“这段时间啊,能不去日本就尽量别去”。
航空公司那边呢,也开通了免费退票的通道,方便大家改变行程。
提醒发布后,情况确实变了。
航空行业的数据显示,去日本的机票退订潮那叫一个猛,业内估计退订量达数十万张。
![]()
好多家旅行社也都行动起来,直接暂停了去日本的跟团游项目。
可现实是有两副面孔。
你看那东京机场,还是有不少中国游客在办理入境手续呢。
京都清水寺前,还有游客在拍照。
国家提醒他们不知道吗?
有人解释:"机票早就订好了,退改损失太大。"这种理由不奇怪。
当国家建议避免出行时,为何还有人坚持赴日?
旅游是个人选择,这话没错。
![]()
但选择背后,往往有现实考量。
提前几个月订好的行程,退改损失不小。
日元汇率较低,出行成本相对划算。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
大部分游客只考量经济经成本,当然这是一方面,但还有另一面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还需关注当地社会氛围与接待环境的实际变化。
跟钱比起来,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是吧?!
可是近年来,日本部分地区的旅游服务生态正在悄然变化。
一些民宿明确标注“不接待中文团体”,个别出租车司机拒载持中文导航的乘客,甚至有餐厅在门口张贴“谢绝使用翻译软件点餐”的告示。
![]()
这些细节虽未上升为官方政策,却在无形中抬高了中国游客的沟通成本与心理门槛。
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中国游客体验。
而让人担忧的是安全问题,咱驻日使馆之前就通报过好几起中国人在日本出状况的事儿。
日本警方那边的统计数据也摆在那儿,针对外国人的治安案件、骚扰类案件数量蹭蹭往上涨。
这些风险啊,咱真得放在心上,不能不当回事儿。
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去不去"。
![]()
而在于——当风险提示明确时,我们能否在坚持个人计划的同时,多一分对安全的考虑,多一分对国家关切的理解?
那位说"机票退不了"的游客。其实航空公司已开通免费退改。
所谓"退不了",更多是不愿承担酒店、门票等小额损失。可比起几千块经济损失,人身安全更重要。
如今不少年轻人对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
动漫、美食、生活方式……这些吸引力确实存在。
但同时,也要关注国际局势和社会氛围变化。不能只看到美好一面,忽略潜在风险。
![]()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国家发出明确信号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份清醒与克制?
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它是在关键时刻,愿意为大局暂时牺牲一点便利。
是在享受异国风情时,不忘自己来自何方。
是在别人挑衅底线时,用行动守住尊严,哪怕只是"晚点再去"。
富士山的雪不会化,京都的枫叶明年还红。
旅游可以延期,但安全无法重来。尊严更不能打折。
![]()
这事没标准答案,但体现了全球化下的公民责任。
官方提醒是用心守护;个人选择是现实考虑。不管出于无奈还是坚持,每个出国的人,都把安全放第一,让理智胜过侥幸。
国家尊严和个人安全,从来不是二选一。希望每次出发都顺顺利利;每次回来都平平安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