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家长的求助,说孩子把10块钱一包的卡片以250元卖给同班同学,怎么处理?还有,换位思考下,如果孩子花250元买了只值10块钱的卡,你又会怎么处理?
![]()
类似的事儿我刚听孩子聊了,班上真有这种现象,不过没这么夸张,是几块钱、十几块钱的物品。
01 “我就是帮个忙!”
大宝上五年级了,他们班上有位女同学把小区超市门口卖的一毛钱一包的小包装辣条,拿到学校去,有同学表示很喜欢,就让这位女同学帮忙买。
这位女同学说得很清楚,我就是帮你忙,但不能白帮,超市卖一毛钱一包,我给你带就是两毛钱一包,你要觉得合适,我就帮你,要是觉得不合适,就自己去我们小区门口的超市买。
![]()
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拿了5块钱,说要25包辣条。等到第三天,女同学果然带来了25包,怒赚了2.5元。
结果,这事儿被老师知道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这两位同学,说学校里严禁买卖东西。
这位女同学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说“我就是帮个忙!”老师说,和金钱有关的,都不可以。再说了,你这也不是单纯地帮忙,还赚钱了,就是买卖了。
听说老师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跟孩子们讲,为啥学校里不能有买卖行为。
学生之间有交易,真的很难说清楚,对错,或者说是谁更有理。
10块钱的一包卡片,250元卖给同学,双方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卖的人,知道这包卡片对方有多喜欢,买的人,也知道这包卡片的价值。所以,没办法评判。
我们可以做下面几个假设:
1.卡片有价值。这包卡片开出隐藏款、珍藏款的概率很大,所以才能被这么高价格卖出去。
![]()
还记得火上热搜的花200万给娃集奥特曼卡没集齐的新闻吗?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集水浒卡,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些难开的隐藏款,往往被炒得很热,谁有都会被高看一眼,能用钱买回来,真的太好了。
![]()
1.价值一般,被对方的说辞忽悠了。并不是很稀缺的卡片,但对方声称很难得,许诺能开隐藏款。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没那么强,很容易被忽悠的。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不管是哪一个,只要是自愿交易的,结果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
02 自家娃当了冤大头怎么处理?
我家二宝喜欢吃甜食,只要是甜的,都喜欢得拿不下嘴。有次他从学校拿来一管蜂蜜,说要拿20块钱给同学,这是同学先给他的。
![]()
我一看,这就是药店里卖的那种,9.9两管,我之前没买过,孩子也不知道,所以当了冤大头。不过,他拿自己的钱付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提醒他,下次付完钱再拿东西。
虽然那管蜂蜜被同学哄抬物价了,但不影响二宝喜欢。所以,当一个人愿意花高价买并不符合物品本身价值的东西时,可能就是为自己的喜欢买单。
一个拉布布玩偶,怎么可以卖那么贵的?不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我家娃如果用250元买10块钱的卡,我会觉得,他在为自己的喜欢买单,他零钱包拢共就300来块钱,舍得花大部分来买一包卡片,说明这东西对他很重要。
我不会做评判,但会让他认真思考下,自己是真的很想要吗?如果是,就买,如果没那么喜欢,可以过两天再做决定。
03 两个思考
看起来是10元卡片被高价卖的问题,其实也带来了教育思考。我想到的是两点。一点是金钱观,一点是辨别能力。
金钱观是说,250元占自己零花钱的多大部分?花了这250元,自己之后再想买其他物品,还够不够?或者说,距离下次父母给零花钱,这250元起到了多大作用?会不会影响自己吃早餐、买文具这些基础的事情?
辨别能力是说,在孩子心里,买到的到底是什么,是卡片本身的稀缺性,还是只是被对方的说辞迷惑了?
如果孩子对事情有基本的判断,也能独立支付250元,我觉得,这事儿就没什么问题了。
枕边育儿寄语:
同学之间馈赠、交易,都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只要孩子不是被强迫的,我认为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成年人不也经常买一些华而不实的小物件,取悦自己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