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莆田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中,37岁的新疆维吾尔族妈妈阿卜杜拉,攥着医护人员的双手,她即将告别30年的寂静世界,重返三个孩子身边,去聆听那一声迟到太久的“妈妈”。
30年寂静:一位母亲的“听”的执念
故事始于新疆喀什的叶城县。阿卜杜拉7岁那年,高烧时的一针抗菌素,将她锁进无声的世界。
此后三十年,阿卜杜拉在寂静中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学步摔疼了,只能扯她衣角;第一次喊“妈妈”时,她攥着手机感受视频震动,想象那声呼唤的温度。
转机出现在一次网络搜索。阿卜杜拉刷到莆田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援疆医生方超的视频,他擅长人工耳蜗植入,曾帮许多困难家庭申请补助。
方超了解病情后,认为阿卜杜拉的情况非常适合手术:“来吧,我们帮你。”电话一端的承诺,让她从喀什奔赴莆田,踏上了10400里的求医路。
方超的援疆故事
早于阿卜杜拉的求医路
作为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医疗队成员,方超初到新疆玛纳斯县人民医院时便发现:当地有听力障碍的患者众多,却因技术空白、费用高昂,许多家庭放弃治疗。
于是方超牵头组建“耳科诊疗中心”,将人工耳蜗植入经验制成操作手册;每周教学查房,手把手教年轻医生识别耳科影像、调试设备。
援疆期间,他填补了玛纳斯县多项耳科技术空白。如今,科室已能独立完成基础耳科手术,他留下的“临床笔记”,成了当地医生的“护耳宝典”。
即便返回莆田,他仍定期远程复诊,牵头的“闽疆听障儿童关爱基金”持续运转,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多名医生已约好“去莆田进修,把技术带回去”。
山海温情:异乡患者的“家”的温度
当阿卜杜拉夫妇拖着行李箱走进病房时,一路上的不安被细节消解:考虑到民族习俗,方超早早就和医护团队沟通,特意安排了单人病房,方便丈夫陪护,床头柜还摆着莆田当季的文旦柚和龙眼。
![]()
更让阿卜杜拉感动的
是渗透在日常的“周全”
入院登记时,护士举着画满箭头的流程图,边比划边领他们上二楼拍片;
术前评估,医生放慢语速,每句专业术语都配上示意图;
术后报销材料,收费处用回形针分类夹好,封皮手写“阿卜杜拉女士报销资料,请查收”。
![]()
可人工耳蜗集采后单侧降至5万元,双侧仍需近10万元,对这个靠丈夫打零工维生的新疆家庭而言,近乎是“天文数字”。
“绝不能让经济问题阻断希望!”莆田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汪敬锋的话,让夫妻俩重燃信心。
医院启动“困难患者救助绿色通道”,收费处负责人甘建成为她的“专属协调员”:梳理异地就医备案材料,对接医保落实低保补助,联系慈善基金争取援助。多重保障下,总费用被压缩至可负担范围。
重获新“声”:30年团圆梦终圆
11月12日,手术成功。阿卜杜拉出院前,医疗小组为她制定了系统康复计划,并建立远程指导群,“我们将持续随访跟踪术后开机和言语康复训练,帮助她更好地适应新生活。”方超表示。
更让她心头温热的,出院前,莆田市第一医院院长许志扬特意送来兴化米粉和桂圆干:“带点莆田特产回去,也把我们的祝福捎给孩子。”
![]()
这场跨越万里的“听”的接力
不仅让一位母亲重获新“声”
更圆了一个家庭30年的团圆梦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