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居民集中参保缴费已经开始了,不少居民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我还年轻身体挺好的,一年到头也不去医院,医保是不是白交了?”“每年交几百块,一次都没用上,感觉有点亏”。这些疑问,反映出许多人对医保本质的误解:把医保当成了“消费”,而非“保险”。事实上,医保真正的价值,恰恰藏在那些“未发生”的风险之中。
一、明白一个常识:
疾病从不会提前打招呼
疾病和意外往往不请自来。与我们印象中不同,数据显示中青年住院率并不低,除15–24岁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均超过10%。次均医疗费用普遍在7000元以上,大病费用可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心梗、脑溢血、严重外伤等急症,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完全可能掏空一个家庭的积蓄。疾病风险难以预测,医保就是那把关键时刻为你撑起的“保护伞”,让你不至于在风雨中孤立无援。
![]()
二、算清一笔账:
医保是保障有力的健康投资
以2026年居民医保为例:个人缴费400元起,财政补助700元起,就能获得一份全年最高可达数十万元的医疗保障(含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从风险对冲的角度看,这是一笔杠杆率极高的“健康投资”。
即使你全年健康,看似“没回本”,但实际上你已经用400元的价格,为自己锁定了全年的高额医疗风险保障。这不仅是明智之举,更是守护健康的安心之选。
![]()
三、警惕一个误区:
“等生病再参保”行不通
有些人抱着“用时再买”的侥幸心理,这在实际操作中是行不通的。
自2025年起,国家推行“连续参保激励+断缴漏保约束”机制: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逐年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对未在集中参保期内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设置参保后固定待遇等待期3个月,其中,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在固定待遇等待期基础上增加变动待遇等待期1个月;断保后再参保的,大病保险的连续参保激励额度清零。也就是说,一旦断保,生病时不仅无法及时报销,病好后补缴也不能追溯费用,损失远比几百元保费大得多。为了省下几百元,赌上自己和家庭的健康保障,因小失大。
![]()
四、理解一层深意:
医保体现“互助共济”的社会价值
医保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社会性的互助共济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坚持公平普惠,通过大数法则分散疾病带来的风险,实现全体参保人中患病与健康人群的互助共济。我们健康时缴纳的费用,汇入国家医保基金池,帮助了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当我们需要时,这个庞大的基金池也会为我们提供支持。
原标题:每年不生病,医保到底有没有必要交?这笔账我们来算一算!
作者 | 蔡妙珍
来源 | 广东医保、韶关医保
编辑 | 刘莹 高鹏飞
热点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