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元春:没有产业,科技走不远,要吸取苏联和美国的教训

0
分享至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12项任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且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传递出一种怎样的信号?

对于这个问题,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观察者网《思路打开》节目中进行了解读。

刘元春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反映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最为基础的实力,这是人类历史,特别是市场经济形成400年以来总结出来的。

“如果没有产业,特别是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就科技论科技,科技是走不远的。这方面典型的案例第一个是苏联。”刘元春说。他指出,苏联的科技很发达,但往往用在军事上面,没有让产业化、商业化与军事技术的进步形成联动,从而使军事技术失去了经济基础。

刘元春例举的第二个案例是美国。他指出,这些年,美国制造业比重从25%下降到不到9%,其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从而导致美国很多的创新受制于缺乏相应的产业载体。所以美国现在要大力推动产业回归,试图在此过程中重塑其产业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地位。

“没有产业就没有创新。这些年,我们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放在一个核心位置,从而使我们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使我们的创新能够从传统的规模化向创新化不断推进,能够从初级的应用型创新向基础型创新进行延伸。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化。”刘元春说。

他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什么没有像‘十四五’那样首先把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第一位,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我们对产业-科技良性发展新规律的认识,来源于我们对苏联、美国过去几十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刘元春认为,制造业比重应该稳定在占GDP的25%左右,这也是很多大国在强盛时期的水平。

“(过去)很多人认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一旦一个国家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它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就会萎缩,服务业就会大幅飙升。但是现在大家认为这种观点,包括丹尼尔·贝尔等人关于后工业化社会和产业梯度发展的理论,与大国战略实际上是不相匹配的。”刘元春说。

“现在美国人也大呼他们上了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当,所以我们要抓住产业,”刘元春说,“但这需要很多制度体系和战略体系作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喊口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观察者网 incentive-icons
观察者网
全球视野,中国关怀
128233文章数 18494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