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榆佳高速“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以其前瞻性的布局与系统性的创新,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交方案”。
![]()
作为中交集团布局交能融合领域的专业化平台,中交光伏在新产业发展事业部(中国城乡)的全面引领与战略支撑下,依托中交集团“五全四大五型”集成优势,积极构建“八网融合”创新模式。榆佳高速“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是公司系统布局中交集团运营资产,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形成“公路为基、多场景联动”融合体系的生动实践。
项目总建设规模达1.3MWp分布式光伏,配套储能及智能充电设施。在25年运营期内,年均发电量约174.8万kWh,累计发电量可达4370万kWh,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447吨,环保与经济效益显著。
![]()
项目的标杆意义集中体现于“四个第一”,即:陕西省规模最大的微电网工程、中交集团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项目选用隆基高效单晶硅双面双玻组件与阳光电源组串式逆变器等先进设备,构建了“发电、储能、充电、用电”自循环体系,实现了能源的就地消纳与高效利用。
第一批成功入选“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项目。项目的技术先进性与模式创新性行业权威认可,成为全国交通能源融合领域的示范案例。
第一个实现“台区柔性互联”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示范项目。项目创新应用变压器柔性互联技术,通过光-储-荷精准匹配与智能调度,大幅提升了系统能源自洽率与供电可靠性,攻克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压波动等行业难题。
第一个中国城乡与中交资管协同创新的交能融合项目。该项目通过跨板块深度协同,实现了技术、资产与运营场景的优势互补,为盘活中交集团内部存量资产、探索“交通+能源”新商业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等核心算法创新技术, 榆佳高速微电网项目实现了从“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协同优化,推动服务区由单一功能的“歇脚点”向智慧低碳的“能源活力场”转型升级。
项目通过接入中交光伏自主搭建的绿色能源数智管理平台—“交能宝”,集合智能监测、智能告警、智慧运维、线上结算、安全管理、资产中心、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电站的“可观、可测、可控、可调”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实践,为中交集团公路资产运营提供了绿色升级的样板,更开拓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的新增长极。
![]()
此前不久,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出席交通行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系列活动时倡议,要将中交集团在交能融合、智慧航道、深远海开发等领域的“最强战场”与高校的“最强大脑”紧密结合,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共同夯实交通强国建设的根基。
目前,中交集团目前也在全系统范围内梳理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在方向。
其中,中交三航局的海上光伏浮式稳桩平台沉桩施工工法 以 “浮式平台定位—精准测量控制—快速移动作业”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上沉桩施工体系。 该技术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单机位四桩基础施工时间由传统坐底式平台的7小时缩短至5小时,施工效率提升约20%,该技术已在“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中成功应用,施工工效显著提升,为海上光伏大规模、集约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具备良好的推广性,适用于各类浅水海域光伏桩基工程。
![]()
同时,“海峰3001”是中交三航局研制的多功能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该船舶可高效精准地完成码头接缆、海缆修复、敷设和冲埋作业。围绕“海峰3001”,公 司研发了专业海缆故障点精准检测定位技术,该技术采用“故障点定位—敷设备用缆—打捞海缆—接头制作—接头沉放”系列工艺,显著提升了海缆修复速度。
![]()
此外,中交三航局自研的数字孪生风场 系统首创“三维虚拟+数字中台技术”,对风场全要素、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与模拟,形成了参数化、可配置的数字孪生风场,能实现风场内各专业、各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协同工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