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浙商银行微讯)
浙银故事惠
坚韧不拔、奋斗创新…中国的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浪潮中最具活力的浪花。在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推动下,我们记录下一个个银企携手、相互成就小微成长温暖故事,也讲述浙商银行践行“深耕浙江”战略,一路暖心护航实体的担当。

每年七八月,舟山沈家门码头总是格外热闹。起锚扬帆、汽笛长鸣,一艘艘远洋鱿钓船整齐列队,浩浩荡荡驶向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追寻着鱿鱼的踪迹。这里,是国内最大的远洋鱿钓基地,年捕捞量占全国六成。
在这片编织着渔民蓝色梦想的海洋里,浙商银行正以金融的力量,为这片深蓝海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打通融资“最后一海里”。
01.
从两艘到五十艘
蜕变背后的融资焦虑
成立于2007年的舟山汉益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船队,从最初的几艘小渔船起步,到如今船队已拥有50余艘专业渔业捕捞船,十八年来,汉益船队的身影已遍布阿根廷、秘鲁等全球主要渔场。
远洋渔业充满了机遇,但也面临更多挑战——船舶老化亟待更新,船队规模需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去年我们在山东看中两艘新船,设备先进、节能环保,但是价格不菲”,汤卫平坦言。不论是购置船舶、更新设备、还是储备油料.....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融资焦虑一度成了汤卫平经营路上的一块“心病”。

02.
破浪前行
“船舶贷”打通融资“最后一海里”
远洋渔业充满了机遇,但也面临更多挑战——船舶老化亟待更新,船队规模需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去年我们船队看中山东、福建等地的专业渔船,船只船型更大,价格不菲。”,汤卫平坦言。
没有合适的抵质押物,就融不到资金;融不到资金,就买不了船、出不了海……时间不等人,鱼汛更不等人!汤卫平每天辗转奔波,只为尽快补齐手续筹措资金,让新船早日入列。
转机出现在一次走访:
2024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舟山分行的金融顾问服务小组主动走访调研船舶行业小微企业,期间与汤卫平深入沟通,诊断企业经营状况,和船员们唠家常、听船东们倒苦水。“我们理解,远洋渔业靠天吃饭,更要靠资金保饭碗。”一句话,说进了大家的心坎里。

了解到企业的融资堵点后,分行迅速启动融资协调工作专项机制。针对其“缺抵押、要时效”的核心痛点,分行更新专属的“船舶贷”产品金融服务方案,让产品服务更多融资场景,贴合市场。采用船舶抵押+信用+双保等多模式担保方式,以覆盖更多船东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更关键的是,针对“手续未齐、尾款难付”的棘手问题,在变更船舶证书期间,采用“阶段性担保”方式解决无法抵押的融资难点问题,让船东及时支付购船尾款,完成购船交易。
“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5个工作日。这笔钱,来得如潮汛般及时!”汤卫平由衷感慨道。有了资金的注入,渔船就多了出海的希望,这笔钱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守护了数百个渔民家庭的希望。

03.
潮涌千帆
金融活水滋养千百渔家梦
据统计,每1亿元“船舶集群项目贷款资金”,就可支持10余艘渔船出海,保障300个渔民家庭年收入。截至目前,舟山分行已累计服务舟山70余艘鱿钓船队,贷款资金注入超6亿元,为1800个渔民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
如今,企业的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船东们也将船员工资代发、个人存款等业务移至浙商银行。银企之间不再只有冰冷的数字,金融的价值,跳跃在满载而归的渔船中,闪烁在岸上家庭的目光里。

从助力“一艘船”的顺利出航,到滋养“一片海”的产业繁荣,“船舶贷”的实践,正是浙商银行普惠金融理念在千里海疆的生动映照。我们以金融为帆,伴船东远航,将服务从单个客户延伸至整个产业集群,把“深耕浙江”的战略决心,转化为支持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当千年渔歌遇见新时代的金融浪花,浙商银行正以责任为锚、普惠为缆,护航着千百年依海而生的舟山渔民,驶向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新航程。
供稿:舟山分行
编辑:邓雄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