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她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海峡若有事,将直接与日本的“存亡危机”挂钩,自卫队甚至可能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言论,出自一位以鹰派立场著称、且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政府首脑之口,分量可想而知。
消息传来,中方的反应快得惊人,从11月8日开始,外交部、国防部、国台办轮番上阵,抗议照会递交了,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也被副部长孙卫东当面召见。中方的要求很直接:“立即纠正错误、消除影响”。
![]()
话音未落,行动已经跟上,11月14日起,东海、黄海炮声隆隆,解放军的演习区域划定得明明白白。两天后,中国海警的舰艇编队准时出现在钓鱼岛领海。紧接着,一则建议公民“审慎前往”日本的旅行提醒,更是直接打在了日本经济的七寸上。
就在这一片紧张氛围中,一个叫金井正彰的日本官员,行色匆匆地来到了北京,他是高市派来的,但他的任务清单上,似乎唯独少了“道歉”这一项。
![]()
日本的算盘:不认错,只谈钱
金井正彰此行,堪称是一次教科书级的“无效沟通”展示,他带来了两套话术,一套是“切割术”,另一套是“捆绑术”。
先说“切割”,东京方面试图把水搅浑,把高市那番惊天动地的言论,轻描淡写地降级为“个人观点”或是“自由表达”,仿佛首相在国会的发言,跟自家后院聊天没什么区别。可问题是,高市早苗是日本的政府首脑、执政党的核心人物,她的每一句话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涵。
![]()
更何况,这位首相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半句道歉,更别提收回言论。这种操作在中方看来,简直是侮辱智商,更像是一种默许和纵容,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
“切割术”玩不转,金井正彰使出了第二招:“捆绑术”。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那场长达两小时的会谈里,他几乎没怎么谈政治分歧的根源,反而掏出了一堆经济数据。
![]()
他滔滔不绝地强调中日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巨大的贸易额、投资额,以及频繁的人员往来,核心意思就一个:我们生意做得这么大,别为了一句话伤了和气,要“顾全大局”。
他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中国那则旅行提醒发出后,大陆赴日游客的预订量雪崩式下跌超过六成,航班数量锐减,日本旅游业哀鸿遍野,一些度假区的中国订单甚至直接“清零”。
![]()
资本市场闻风而动,旅游和零售股应声下跌。日本经济团体负责人也急得公开喊话,不希望合作受政治影响。显然,金井是带着这些企业的忧虑来的。他想用经济利益这张牌,来捆绑和限制中国的政治反应,但这个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中国的回答:用行动说话
面对日本的精巧话术,中国这次选择了最朴实,也最强硬的回应方式——行动。可以说,中国放弃了在言语上和日本进行无休止的拉锯,而是启用了一套由外交、军事、经济和社会层面构成的“矩阵式反制”,用行动清晰地划出底线。
![]()
第一层,是外交上的顶格施压。从发言人表态到召见大使,外交行动一步步升级,传递的信号是“这番言论,我们绝不接受”。
第二层,是军事上的直接威慑。紧随外交抗议之后,东海、黄海的军事演习和钓鱼岛的巡航,无异于直接把警告写在了日本的家门口。这套“行动语言”说的是“再有挑衅,后果自负”。
![]()
第三层,是经济社会领域的精准打击。一纸旅行提醒,瞬间让日本的相关产业感受到切肤之痛。这表明中国的反制工具箱里,不只有军舰和飞机,更有能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受到“痛”的经济手段。
这三层行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行动语言”,其分量远非任何外交辞令可比。
![]()
一场鸡同鸭讲的会面
金井正彰的北京之行,最终变成了一场两种“语言”体系的正面碰撞,结果可想而知。
首先,来的人就不对。金井的身份是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一个负责区域事务协调的中层官员,而非能拍板的决策核心层。派这样一位官员来处理如此重大的危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敷衍。果不其然,他在北京并未见到中方更高层级的官员。
![]()
其次,谈的内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金井的任务是“解释”,他试图解释日本的防卫政策旨在维稳,并非针对特定国家,然后大谈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务性、技术性“语言”。
可中方关注的焦点根本不在这里,中方从始至终都在谈一个问题:台湾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主权问题,是合作的门槛,当这个根本原则受到挑衅时,讨论再多经济利益都毫无意义。
![]()
所以,这场会谈完全是在两个平行的频道上进行。一方想用经济利益来“灭火”,另一方则坚持必须先“认错”。中方要的是一个态度,是一个“行动”,即高市本人公开道歉并收回言论。这是开启有意义沟通的最低前提。
拿不出这个“行动”,金井所有的“解释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这场无效的对话,也折射出日本内部的分裂。就像前首相野田佳彦批评高市言论“轻率”,而保守派则大力支持一样,日本政府在对华“语言”上本身就一团乱麻,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可信的立场。
![]()
结语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言论只是一个导火索,它引爆的是中日之间早就存在的深层矛盾和沟通模式的冲突。日本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外交惯性里,试图用模糊的辞令、切割责任的话术和经济利益的捆绑来管控危机。但这套玩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但中国已经换了一套新的外交语言体系,一套以“行动”为核心,清晰、直接、不容含糊的语言。当红线被触碰时,回应的将不再只是抗议,而是一整套让挑衅者能切实感受到代价的组合拳。
![]()
这次风波清晰地预示着,未来中日关系的稳定,靠的不再是漂亮的外交辞令或是亮眼的经济数据。关键在于,日方能否真正听懂并尊重中方的“行动语言”,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问题上,拿出具有说服力的、不可含糊的纠错行动。
否则,任何解释,都只会是失语的独白。
中国新闻网2025-11-17《日本为何着急派官员来华协商?》
北青政知新媒体2025-11-18《来华磋商的日本外务省官员已离开北京,在机场没有回答媒体提问》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