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探访位于苏州市吴江太湖新城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刚进入,一台人形机器人便“主动上前”,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担当起讲解员,向大家细致介绍中心的各项情况,让人瞬间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
聚焦多元领域,破解行业痛点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由吴江大数据公司、苏州湾集团与乐聚机器人联合运营,占地1500平方米。作为江苏省首个专注于智能机器人训练的平台,该中心聚焦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覆盖工业、商业、特种场景等多类典型应用。通过真实场景搭建和数据采训推一体化集群,系统解决具身智能“采集效率低、成本高、标准缺失”三大痛点,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数据采集与训练基础设施,构建高质量数据体系和通用技能模型库。
数据产能提升,成果初显成效
据悉,该训练中心自今年6月24日正式启用,仅用半个月便实现了数据产能的提升,现已进入正式采集阶段。目前,中心日均采集4000 - 5000条数据,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2项原子技能训练。在数据交易方面,中心已与多家客户展开合作洽谈,部分项目即将落地。全部建成后,年数据产能更将超过200万条。
多元场景应用,展现无限潜力
在训练中心内,记者看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除了在工业场景中进行的各类精细化测试外,还设置了倒酱油、刷马桶等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在倒酱油场景中,机器人头部和手腕的摄像头实时采集动作数据,每个关节的运动轨迹和角度都被精确记录,经过大量重复训练,逐步掌握这一生活技能,为机器人未来进入家庭服务领域奠定基础。
工作人员介绍,一个机器人的单个动作要测试上万次,通过大量有效数据的训练,机器人可以掌握各项技能。目前,人形机器人售价在十多万到四十多万不等,主要取决于配置及功能设置。
产教融合育人,推动产业落地
训练中心不仅专注于机器人训练,还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加速了机器人能力的迭代与产业落地。
长三角地区正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该训练中心致力于打造区域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从工厂车间到家庭空间,曾经科幻片中的场景,正在训练中心内逐步成为现实。
新华日报记者 刘魏/文 戴维/视频摄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