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春11月19日电 (记者李思玥)“研发投入增长48%,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增长6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12倍……”今日,在“奋进长春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上,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立章用一系列亮眼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期间长春市科技创新能级的显著跃升。
创新指标“加速跑”,全球排名跃升新位次
“十四五”期间,长春市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实现全面快速增长。较比“十三五”末,每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由135.63亿元提高到201.3亿元,增长48%。
更令人振奋的是创新成果的“井喷”:每年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由560项提高到4000项以上,增长6倍;每年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512户提高到7000户以上,增长12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3户提高到3500户以上,增长7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由5.7件提高到14.05件,增长146%。
量变引发质变,长春在全球科研城市的排名提高到第24位、在世界百强创新集群的排名提高到第72位,城市创新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愈发闪亮。
攥指成拳聚合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力量攥指成拳,长春市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召开“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 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建立市委科技委统筹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机制、科教产一体化推进机制,实施《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5616”科创行动计划,有力地促进了“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长春市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组织企业自主攻关、产学研联合攻关、产业链整体攻关,立项支持5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1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等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创新药“金蓓欣”等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车身一体化压铸等成果推广应用。
为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长春构建了全链条支撑体系:组建7个成果转化工作组主动对接,建成5家概念验证中心、28家中试基地和16家科技产业园,并构建了转化项目递进支持体系,陪伴科技成果跨过“断裂带”、走出“死亡谷”。
企业梯队量质齐升,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通过持续推进政策惠企、生态育企、服务助企,引导人才、技术、资本这些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翻三番以上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雏鹰、瞪羚、种子独角兽企业达到305户、占全省85.2%,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省级创新联合体达到11个、占全省7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创业、创投领军型人才达到百人规模,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超过700个,高校院所705名科研人员兼任企业“科创专员”,90名企业人才兼任高校院所“产业教授”,技术经纪人队伍扩大到1800人,更多的创新“千里马”在长春这片热土上竞相奔腾。
财政资金、科创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企业研发协同发力,为城市创新能力跃升提供资金保障。设立了长春未来种子基金,填补了早期项目的“第一笔资金”空白,形成了种子基金先期投、长兴基金接力投、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合投的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落地和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