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课本里抽象的‘高质量发展’等概念,一下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楼大厦和青绿湿地。”2025年国庆前夕,参加“踏寻足迹,走进雄安”研学活动的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市政24—1班学生张博雅,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真切感悟。
多年来,该校党委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实践“党建领航·三链驱动”育人模式,以课程资源筑“供给链”、以多元活动筑“协同链”、以行走课堂筑“实践链”,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理论落地到实践,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累累硕果。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抽象理解能力较弱,思政课要让理论‘接地气’,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该校党委书记张福仁在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发言,精准点明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思路。
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工程”,学校将资源开发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党委统筹、校际联动、成果共享等方式,构建起覆盖各学段的思政内容支撑体系。校领导下沉教学一线带头讲思政课:张福仁每月走进课堂,结合河北建设行业发展史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校长尹辉增以“雄安建设中的青年担当”为题,用一个个鲜活的建设案例点燃学生的奋斗激情。“校长讲到雄安新区建设者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故事时,我真切感受到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施工24—1班学生徐铷铱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
近年来,作为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参与单位,该校教师团队联合兄弟院校共同打造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爱国基石,筑时代梦想》两门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思政“好课”。“针对中职学段的特点,我们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大量融入建筑行业模范的奋斗故事。比如,优秀校友王二宗,从太行山区的普通学子成长为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他扎根岗位、精益求精的经历,让学生直观看到‘工匠精神’的真实模样。”思政课教师杨志华介绍,学校编纂的中职思想政治四门必修课集体备课教案集和“故事思政”典型案例集,收录了80余个来自河北本地的典型案例,既有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也有行业楷模的奋斗历程,更有雄安建设、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实践,成为多所院校争相借鉴的 “教学宝典”。
师资队伍建设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支撑。2024年,该校承办的国培项目创新推出“专家讲座+工坊研学+基地实践+案例研讨”模式,百余名参训教师在“导师伴学”机制下深耕细研,共同打磨优质思政课程。多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建筑中的红色记忆》等课程,将河北古建筑中的红色元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本次培训的优秀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此外,学校还与省内多所高职院校签署思政一体化共建协议,建立职业教育中高本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共建“青马工程”学生结对计划,让不同学段的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该校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激活奋斗热情。结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组织师生走进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专题展览,讲解员生动讲述的冀中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故事,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成为鲜活的“思政教材”。
在职教周期间举办的“手绘风筝 放飞梦想”思政特色活动中,138名学生踊跃参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们将雄安建设蓝图、西柏坡红色地标、河北古建筑元素等绘于风筝之上,每一只风筝都承载着学子的爱国情怀与职业梦想。而“踏寻足迹,走进雄安”研学活动更是成为精品项目,学校省级思政教师创新团队带领学生红色宣讲团走进雄安新区的建设现场、生态湿地和规划展馆,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感受时代脉搏,在与建设者的交流中坚定理想信念。
如今,河北城乡建设学校的“党建领航·三链驱动”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该校已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专题会议上分享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城建育人模式的经验做法,相关成果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周洪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