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民党二号人物,毛主席唯独不接受他投降,老蒋坦言也想干掉他

0
分享至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投诚,傅作义、陈明仁都获得了接纳。

可有一个人,毛主席听到名字就摆手:"此人罪大恶极,绝不接受投降。"



这个人叫何应钦,蒋介石的救命恩人,黄埔军校的二把手,国民党军政系统的实权人物。连老蒋都在日记里骂他:"枉费我一生心血。"

一个人做到让敌我双方都恨他,这得多大本事?



救命银元与权力毒药

1925年,广东东征,陈炯明的部队把蒋介石围在战壕里,炮弹横飞,卫兵死伤大半。蒋介石瘫坐在泥坑里,喊了一句"此乃天要亡我"。

何应钦带着一个营冲过来,他掏出随身的银元袋子,边跑边往敌军阵地撒钱。趁着对方哄抢的空档,硬是把吓破胆的蒋介石扛了出来。



这一扛,扛出了十年的信任。

蒋介石逢人就说:"敬之救我,如同再生父母。"黄埔军校成立,何应钦当上总教官。北伐战争,何应钦升任第一军军长,蒋介石许诺:"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

可天下这东西,许诺容易,兑现难。

何应钦在军中培植势力,跟白崇禧称兄道弟,跟桂系军阀眉来眼去。每次蒋介石调他去剿共,他总是出工不出力。表面听话,私底下跟地方实力派联络感情。

蒋介石是知道的,只是当时离不开他。

1927年8月,汪精卫、白崇禧逼宫。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盯着何应钦,蒋介石给他使眼色,何应钦低头看桌子。



这三个月,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

蒋介石复职后,表面上继续重用何应钦,军政部长的位置给他坐了十几年。可核心决策,再也不让他碰,重要战役的指挥权,慢慢转给陈诚、顾祝同这些人。

这账,老蒋记了一辈子。



西安城外的轰炸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南京,已经是上午。

何应钦的动作快得吓人,下午3点,他在自己公馆召集党政军首脑开会,没走正常程序,没等国民政府决议。他直接在公馆里设立临时指挥部,开始调兵遣将。



戴季陶跳起来喊:"张学良犯上作乱,必须立即讨伐!"

何应钦点头:"我来负责军事。"

当天夜里,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开会。决议很快出来,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何应钦负责指挥调动全国军队。

宋美龄从上海赶回来,跪着求他:"先保住我丈夫的命。"

何应钦一句话顶回去:"你只知道救丈夫,不懂国家大事。"

这话说得太直白,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12月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东西两路大军开始向西安推进。空军部队飞到渭南上空,炸毁民房上千间,死伤百姓数百人。



何应钦下令继续轰炸,目标是西安城。蒋介石还在西安,何应钦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这么急着动手,是救人吗?

当时很多人心里打鼓,国民党内部也有人说:"何部长这是要接班啊。"

何应钦调动了30多个师,从潼关到天水,全线布防。他还给地方军阀发电报,要求配合中央军行动,口气像是已经接管了全局。

12月25日,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飞机降落南京,蒋介石第一件事就是扣押张学良。第二件事,撤掉何应钦的讨逆军总司令职务。



表面上开庆功会,私底下冷眼旁观,蒋介石在日记里写:"此人推过争功之技术,机巧已极。"

何应钦以为自己表了忠心,蒋介石看到的是野心,这道裂痕,再也没补上。



一封没有签字的卖国信

1935年5月,天津租界。两个亲日报社社长被刺杀,日本抓住机会,派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找何应钦谈判。

谈判地点在何应钦的私人住所,没有记录员,没有外交官员。



日方开出条件:撤换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取消河北省国民党党部,撤走中央军和东北军。

何应钦一开始拒绝,电报打到南京,蒋介石回复:"觉书切不可以书面答复,应拒绝之。"

可日军步步紧逼,6月4日,酒井隆第二次上门。这次带着更具体的要求:限三天内答复,不答复就开战。

何应钦顶不住了,他给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说形势危急,必须"自动办理"。

蒋介石批示:"所拟三项,均可照办。"

1935年7月6日,一封打印的信送到日本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手里。



信上只有短短几十字:"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期其遂行。"

没有正式条约格式,没有签字盖章,可日方要求的每一条,国民政府都照办了。

于学忠被免职,河北省党部撤销,中央军撤出河北,连宪兵第三团都解散了。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一个没有签字的协定,出卖了整个华北的主权。

何应钦后来一口咬定:"我没签字,不存在什么协定。"1977年,他还专门写文章澄清:"河北事件中绝无所谓何梅协定。"



可老百姓不管你签没签字,日军拿着这个协定当令箭,在华北横行了两年。

共产党把这笔账记得清清楚楚。



血债太多,谁都不要

1940年10月19日,重庆。何应钦以参谋总长的名义,发出一封电报,史称"皓电"。

电报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口气强硬,字字逼人。

中共中央为了顾全大局,答应皖南新四军北撤。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9000人从云岭出发。1月6日,走到茂林地区。

国民党第三战区8万人包围了他们。

打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战死。

周恩来怒拍桌子:"你们是民族的罪人!"

这场屠杀,何应钦和白崇禧一手策划。12月8日,他们又发"齐电",催促新四军立即行动。12月10日,蒋介石秘密下达《解决江南新四军方案》。

电报往来,白纸黑字,全有记录。

往前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何应钦在上海杀了三百多人,抓了五百多人。他不是执行命令那么简单,他是主动请缨,追着杀。

短短三天,上海滩血流成河,何应钦还专门给蒋介石发电报邀功。这些血债,毛主席和周恩来都记着。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何应钦通过中间人,试探性地传话:"愿意合作。"

毛主席听到名字,直接摆手:"此人罪大恶极,绝不能接受他的投降。"

周恩来也是同样态度:"让他投降,我们同志的血就白流了。"

何应钦只能跟着蒋介石逃往台湾。

到了台湾,以为能保住位置,结果蒋介石剥夺了他所有实权。国防会副主席,挂名而已,没人听他的,没人理他。

蒋介石在日记里写得明白:"培养二十余年,仍不能成材自立,始终为人利用而毫不自觉,无骨气,无人格。"

1948年,何应钦还试图批评蒋介石干预军官任命。蒋介石在日记里骂:"此人推过争功,机巧已极,枉费我平生心血。"

一个人,能让救过命的老蒋说出"枉费心血"四个字。能让抗日统一战线接纳傅作义、陈明仁,却拒绝他投降。



这得干过多少事?

1987年,何应钦在台北病逝,没有大规模追悼会,没有引起太多反响。

报纸用了两段话带过。

一个曾经的国民党二号人物,一个接受过日本投降的陆军总司令,一个在黄埔军校跟蒋介石并称"蒋何"的大人物。

走得这么安静。

何应钦这一生,算计太多,底线太少。救过蒋介石的命,也背叛过蒋介石。接受过日本投降,也向日本屈膝。他以为自己在玩权力游戏,其实是在透支所有人的信任。

最后的结果就是——敌人恨他,自己人也恨他。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选择问题。

当一个人只看见权力,看不见底线的时候,就算站得再高,也会摔得很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181文章数 1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