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长安,从来不乏诗酒风流与江湖诡谲。《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以 “旗亭画壁” 为题,将一段流传千年的文人雅事,改编为层层反转的悬疑迷案。
薛用弱《集异记》中 “以诗定高下” 的千古佳话,在剧集中化作刀光剑影的生死棋局,诗坛名士、盲女刺客、痴狂掌柜、戏班高手轮番登场,既有盛唐文化的风雅底色,又有探案故事的紧张刺激。
![]()
一、“旗亭画壁”的典故溯源
“旗亭画壁”最早记载见于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王之涣》篇,成为盛唐 “诗乐合一” 文化生态的生动注脚。
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边塞诗齐名的诗人,皆仕途不顺,常结伴漫游。一日天寒飘雪,三人同往酒楼赊酒小酌,恰逢戏班艺人携四位艳妆艺妓登楼宴饮,便避于角落炉边静观。
三人相约打赌,以艺人咏唱诗作多寡定高下。不久,一艺妓唱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他欣然在壁上划记;随后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被传唱,亦添一划;王昌龄又因《长信秋词》再得一笔,已是两首。
![]()
王之涣自负才名,指最出众的艺妓称,若她不唱自己的诗,便甘拜下风。片刻后,那艺妓款款唱道《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王之涣名篇。
三人抚掌大笑,向问询的艺人说明缘由。艺人们惊觉遇上诗坛名家,连忙躬身邀请入席。三位诗人欣然应允,与众人把酒听曲,尽欢终日。
这一典故的核心魅力,在于展现了盛唐文人 “以诗会友、以艺竞技” 的洒脱风骨,而《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旗亭画壁”单元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
剧中阮家酒楼的诗会,完美复刻了三位诗人雅集的场景:高达对应高适(字达夫),王幼伯对应王昌龄(字少伯),冷籍则融合了王之涣的傲骨与才情,其 “无人唱诗便弃笔” 的誓约,与典故中王之涣的自信如出一辙。
剧集并未拘泥于历史,而是新增了 “酒楼老板塞钱让歌伎唱自家诗” 的情节,暗讽功利主义对诗歌艺术的侵蚀;同时加入冷籍与娇奴的旧爱重逢线,既呼应了唐代歌伎与文人的交往传统,又为悬疑剧情埋下伏笔。
这种 “忠于神韵、巧于创新” 的改编,让千年典故在荧屏上焕发新生,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契合了探案剧的叙事需求。
![]()
二、案件脉络:酒楼中的诡谲杀机
“旗亭画壁” 单元以一场看似风雅的诗会开篇,实则暗藏多重反转,刀锋藏在笑谈间,悬念贯穿始终。
案件的表层线索,是阮家酒楼老板阮大熊为宴请诗坛名士,闭门谢客举办雅集,却遭遇盲女歌伎娇奴的刺杀。
娇奴一袭白衣、蒙面献艺,以琵琶伴剑舞,趁众人沉醉之际直刺阮大熊,幸得樱桃及时阻拦才未得手。
![]()
随着调查深入,雇佣娇奴的幕后黑手浮出水面 —— 跟随阮大熊父亲多年的侯掌柜,因不满阮大熊 “爱诗成痴、挥霍家产”,欲遵照 “值得辅佐则辅之,不值得则取而代之” 的遗训,除掉阮大熊掌管酒楼。
随着苏无名抽丝剥茧,原来宴请诗人的酒局,竟是阮大熊为帮助故交冷籍与娇奴再续前缘而精心设计的局。
![]()
阮大熊早已知晓侯掌柜雇刺客杀他,更清楚那刺客就是娇奴。他甚至对侯掌柜的心态也了然于胸——毕竟侯掌柜负责他的一日三餐,若真欲行刺,机会多的是。
而“玄火班班主”苟孟尝实为江洋大盗,其副班主与两名手下潜逃途中,为争夺箱中 “金银” 自相残杀,幸存者打开箱子却发现里面竟是阮大熊养的黑豹,最终葬身豹口。
与此同时,真正的玄火班主获救后重开酒席,表演中变出美酒供众人饮用,席间众人纷纷产生幻觉,裴喜君大喊 “桑儿姑娘”。
![]()
危急时刻,费鸡师与樱桃及时赶到破解幻术 。原来苏无名与卢凌风早有防备,而这位真正的玄火班主,才是刺客组织“血滴” 的核心成员“墨影幽焰”,他因接到 “血滴令” 而来。
“墨影幽焰”曾受费鸡师救命之恩,却为谋取灵丹妙药害死药王四位徒弟,与费鸡师素有旧仇,最终倒在了樱桃的暗器之下。
至此,“墨影幽焰” 的真相才彻底大白,旗亭画壁的案件才算真正圆满。
![]()
三、阮大熊的人设反转
“旗亭画壁” 单元最令人惊艳的刻画,莫过于阮大熊的人设反转,这个看似憨态可掬的酒楼老板,堪称剧集 “小人物高光” 的典型代表,其形象历经多重反转,每一次都颠覆观众认知。
初登场时,阮大熊的 “爱诗成痴” 几乎深入人心:为举办诗会闭门谢客,出 10 倍价钱请酥山店上门服务;自费出版 1000 部诗集,即便得知 800 部被自己回购、180 部遭对门酒楼羞辱性销毁,依然痴心不改;面对三位诗人的鄙夷,他毫无愠色,反而毕恭毕敬地奉若上宾。
![]()
最令人意外的是,当侯掌柜承认不满阮大熊 “爱诗挥霍”,雇凶杀人时,他非但没有怒火中烧,反而好奇其台词的出处,仅轻罚侯掌柜关柴房两天,这份超乎常理的宽容,尽显念旧情、重亲情的柔软。
而 “刺杀” 的核心,是阮大熊的 “顺水推舟”。当得知刺客是娇奴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让冷籍与娇奴重逢的绝佳机会。
![]()
他故意在诗会上留出空隙,让娇奴的刺杀 “顺利” 发生,借探案小队的力量清除威胁,又在事后安排娇奴与冷籍互叙衷情,完成自己的 “撮合计划”;
为了让两人能摆脱苏无名等人的视线、安稳私奔,他特意将冷籍的婚房安排在带有密道的房间,甚至提前串通王幼伯、高达在关键时刻绊住卢凌风,为他们的逃亡争取时间。
![]()
案件结束后,他将 “阮家酒楼” 更名为 “英雄楼”,全盘交给侯掌柜管理,自己则与王幼伯、高达一同出塞,去领略大唐的大好河山,活成了一名真正洒脱的诗人,用行动诠释了 “诗与远方” 的真谛。
这种 “功成身退、浪迹天涯” 的选择,恰是盛唐文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 —— 不被名利束缚,以诗为友,以山河为卷,尽显文人风骨。
![]()
四、毛林林的高光
娇奴角色的成功,离不开毛林林的精湛演绎。而她被选为这一角色,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导演郭靖宇一开始就在寻找兼具柔美与凌厉的演员,结果网友清一色推荐毛林林,说她的“恶女”气场里藏着侠气。郭靖宇真就听劝了,直接向毛林林发出邀约。
![]()
毛林林也不负众望,为了演好娇奴这一角色,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备戏。她不仅跟着琵琶老师苦练技法,还每天泡在武行训练剑舞。光是“踢剑出鞘”这个动作就练了上百遍,直到能精准踢中剑鞘位置才罢休。
在剧中的“琵琶剑舞”名场面,她用剑舞掩饰自己要刺杀阮大熊的真实目的,只见她脚尖轻点踢剑出鞘,白衣在打斗中翻飞如蝶,剑光流转间既有侠客的凌厉,又有舞者的美感。
![]()
毛林林对“盲女”状态的把控尤为精湛——没有刻意翻白眼或者眼神空洞,而是用细微的肢体语言传递质感。听声辨位时会轻轻侧头,指尖触碰物体时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可当敌人逼近的瞬间,她的肩膀会不自觉绷紧,眼神里的迷茫瞬间切换成锐利。
作为与冷籍有过深情过往的女子,她与冷籍重逢时的眼神戏充满故事感,既有怨恨与失望,又有未泯的情愫,无需过多台词便将 “爱恨交织” 的心境传递到位。
这种表现,源于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柔弱是壳,狠辣是核,琵琶不是乐器,是刀”,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娇奴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诠释 “伪装” 与 “本真” 的拉扯。
![]()
从《兰陵王》中蛇蝎心肠的郑儿,到《红蔷薇》中冷酷果决的特工霜菊,她早已证明了自己驾驭 “狠辣角色” 的能力;而《七夜雪》中清冷的廖青染、《长乐曲》中霸气的永安公主,则让她积累了诠释 “清冷美人” 的经验。
这些过往角色的积淀,让她既能精准拿捏娇奴的 “狠”,又能细腻展现其 “柔”,也成就了《唐诡3》中令人难忘的高光角色。
![]()
结束语
“旗亭画壁” 单元将历史典故、悬疑剧情、人物塑造与主题升华完美融合,从《集异记》的文人雅事,到重重反转的诗酒迷局;从阮大熊 “痴、善、智、雅” 的特质,到毛林林与娇奴的双向成就,再到结局对隐逸理想与情义担当的深情诠释,每个维度都充满亮点。
这个单元的魅力,不仅在于悬疑剧情的烧脑反转,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人性洞察 —— 它既展现了盛唐 “诗乐合一” 的文化盛景,又揭露了繁华背后的欲望与阴谋;既让观众感受到探案的快感,又引发对 “初心与欲望”“功利与诗意” 的思考。
![]()
正如旗亭墙壁上的诗作与温情交织,盛唐的风雅与江湖的诡谲、文人的风骨与凡人的理想,都在这个小小的酒肆中碰撞交融,最终成就了一段耐人寻味的长安诡事。
当琵琶声歇、刀光隐去,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反转迭起的剧情,更是那段关于诗、关于爱、关于人性与理想的盛唐记忆。
欢迎转发、收藏、点赞、留言!
您的肯定就是最好的支持!
若您有不同观点,我们一起讨论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