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宫何
北魏延昌三年,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已获得了十余年的连续丰收。
当时粟亩产量从过去的1石跃升至2-3石。
但好景不长,农户们为持续追产,纷纷将可供休耕的“倍田”悉数投入生产,结果引发了地力的快速耗竭,多地亩产骤降。
面对危机,时任高阳郡太守的贾思勰开始通过调研与土地试验探索解法,并最终写著了影响后世的《齐民要术》。
这本古代农科典籍提出:“谷田必须岁易”,须以“轮作休耕”替代“重茬耕种”,即以恢复地力为根本,主张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和适时休耕来维持土地肥力。
轮作休耕,不仅扭转了彼时的农业困局,奠定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穿越时空,成为当今环保理念与生态治理的重要参照。
1500多年后的今天的资产配置中,以上方法仍能带来不少启发。
年初至11月14日(下同)的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偏股混合基金平均回报率已接近30%,其中回报率超过50%的达到了394只,更有15只产品已实现净值翻倍。
当大家发现一片肥沃土壤并加紧追产后,潜在的“地力”也会面对挑战,过度集中于热门领域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加剧波动,这种现象,在进入临近年关的四季度后开始格外明显。
每当市场情绪越是在贪婪与恐惧间剧烈摇摆时,投资者或许更值得在投资决策中提升长期、理性的权赋。
在攻守分歧进退的岔路口,或许可以重回千年前的“轮作休耕”中去寻找智慧。
1.善用“轮作”
时隔十年,沪指重返4000点的关隘城下,多样化的市场情绪持续交错。
获利者筹谋止盈,观望者懊恼踏空,追涨者恐惧高位站岗。
是重仓出击、搏杀行情延续;还是保守防御、规避潜在风险,成为悬在每一名参与者头顶的选择困难。
与此同时,数月来加速的这场A股估值修复,呈现着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关于一些行业也有着是否估值偏高的讨论。
例如自去年的“9·24”以来,创业板、科创50指数已双双翻倍。
AI算力、半导体等新兴赛道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尤其自今年下半年起,申万半导体指数累计上涨达35.1%,几乎是同期沪深300的2倍。
科技成长板块持续受关注同时,消费、周期等传统领域则经历了承压,市场也由此衍生出“老登股VS小登股”的割裂叙事。
从估值层面看,截至11月14日,创业板指动态市盈率已超40倍,回升至2023年初的位置;科创50指数已经达到153倍。
当扶摇直上的估值变得不再便宜,这既反衬出市场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爆发的共识及期待,也潜藏着预期兑现与“共识陷阱”的落差风险。
加剧的震荡成为市场分歧的直接表达。
进入今年四季度后,年内涨幅双双超过50%的创业板、科创50两指的周波动率攀升至4.9%、4.7%,相较前三季度分别上升51%、28%。
一边是科技这片肥沃土壤下埋藏的长期想象空间,一边是短期交易下的正常整固调整。
面对种种矛盾,“轮作”或许能够为当下投资与资产配置提供一种更加均衡的思路。
通过轮作和合理配置,让那些看上去的肥沃之地得到阶段性休耕,给基本面留出更多时间来验证和兑现市场普遍形成的乐观猜想,也许是一种能够贡献更多夏普比的选择。
短期之内,或许会主动放弃掉些许短期收成,但客观上却能避免一致性预期对特定板块带来的过度透支。
更关键的是,在技术迭代与产业周期的非线性演进中,休耕期往往孕育着下一轮起点。
当市场情绪冷却,资金重新回归产业价值的本质,那些真正具备研发壁垒与商业化能力的标的,往往会在估值消化后迎来更健康的配置窗口。
2.增筹底牌
暂时性的休耕从不等同于空仓,尤其在长债收益率跌破2%、机会成本骤升的当下。
须知,休耕仅是修复地力与保障细水长流的手段,重点仍然在于“轮作”:即在可靠时机播种更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
映射在投资中,就是对估值较高的“重茬地块”保持克制与冷静,将注意力转向能持续“养地” 的稳健资产,正如贾思勰彼时所倡导的“豆科作物”,通过固氮能力滋养土壤,为下一轮丰收筑牢根基。
事实上,投资组合中有一种存在与“豆科作物”神似,那就是现金流强劲的企业。
它们不依赖短期主题,凭借持续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既扛得住市场震荡的风雨,又能为组合持续贡献“肥力”。
在1998年的佛罗里达大学演讲中,巴菲特曾将投资比作“买农场”,他举例了自己投资的一个农场,尽管五年内都没人报价,但只要能够成长经营、产生收益,过程和结果总会很令人满意。
于是其给出核心结论:买股票和买农场一样,持有资产所有权时,最应关注的是资产本身持续创造收益的能力,而非短期价格波动。
在巴菲特看来,应将注意力从短期市场噪音,拉回到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和长期现金流创造能力上。
当农作物产量、化肥成本、人力成本足以核算出每英亩的保守利润时,投资决策足以顺水推舟。
这种计算,不去纠结一时的价格高低,而是聚焦资产长期的“造血能力”。
知行合一之处在于,GEICO保险、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自造血能力拔群的强现金流企业,不仅成为伯克希尔的重要收益来源,更成为其细水长流式“再投资”的补能来源。
如此理念在A股市场的落地,正是由强现金类企业集结所构成的ETF。
以现金流ETF嘉实(159221.SZ)为例,其跟踪的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选取100家强现金流公司。
为了保证成分股具有“真赚钱,能造血”的特征,指数不仅要求近一年自由现金流、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正,还剔除了现金流与利润匹配度低、ROE稳定性不足的标的。
这种筛选逻辑,如同巴菲特试图牢牢锁定“现金流稳定、经营韧性强” 等核心特质,能够对抗短期炒作和估值过高陷阱等风险,有望成为震荡市中追求 “休耕不空仓” 的一种探索。
此外,在稳定现金流加持下,此类产品的分红也相对松弛。根据产品公告,今年10月24日、11月17日,现金流ETF嘉实及其联接产品先后完成红利派发,也是跟踪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的ETF中较早进行红利派发的产品。
适合“轮作”的方向显然不止于此。
农耕里的轮作休耕,是为土地留足喘息空间、适配作物生长节律;投资中的“轮作”,则是让资产组合贴合市场周期,在不破坏长远定力的基础上,于细水长流的安全范围内实现攻守自如。
在进攻端,聚焦A股核心资产的中证A500指数就可能成为一种选择,通过精选具备良好成长性与流动性的500家公司,最终形成既与沪深300大盘股部分重合,又涵盖诸多兼具高成长性的中小盘标的的复合型之选。
而且从估值上,中证A500目前的性价比仍然可观,截至11月14日,其动态PE为16.76倍。
在防御侧,波动可控性更高却不失弹性的二级债基也能成为对抗震荡的工具。以嘉实多利收益(A类)为例,截至2025年9月末的银河证券数据,嘉实多利收益A近1年收益率排名全市场普通债券型基金前9%(44/499),近3年收益率排名全市场普通债券型基金前11%(34/338)。
此类低波动产品搭配权益ETF构建组合时,可对冲市场可能发生的整体波动。尤其对于恐惧震荡、厌恶回撤的投资者,更低的波动既能让持有行为获得有效延长,也能避免空仓可能产生的踏空焦虑。
投资与农耕的共通之处,在于都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
就像不会有人指望一块土地四季高产,投资者难以奢求单一资产的永续领跑。
无论看重赚钱落地效应的自由现金流ETF,或是成长性与流动性集结的中证A500,其弹性和回报速度大概率难以追及数月以来AI算力所代表的高弹性标的。
它们背后的稳健盈利能力和清晰的现金流折现,仍然足以成为当下市场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底仓。
恰如芒格所说:“真正赚钱的时刻并不在买卖中发生,而往往在等待时兑现。”
当投资者开始擅长以成长属性开拓收益空间,用稳健特质筑牢安全边际,在震荡市中守得住耐心,方能在周期的更迭中,收获属于长期主义者的丰饶果实。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