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物收藏曾面临一个普遍难题——与国外“谁质疑谁举证”的原则不同,中国藏家需要自证藏品来源,可往往“说不清”。一件祖传铜炉,买家一句“新仿”,价格可能从六位数掉到三位数;一幅家藏老画,拍卖行一句“存疑”,连预展资格都没有。过去藏家怕争议,不敢轻易流转,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传世文物虽遵循“谁拥有谁举证”,但藏家往往拿不出过硬证据,比如祖宅挖出的银元,没有家族谱牒或旧照片证明是祖辈埋下,就可能被文管部门收回。
![]()
2023年9月起,国家文物局推出试点、规程、平台三大举措,把“谁质疑谁举证”写进行业规范,用科学检测代替“眼学”判断。12个省市先跑试点,让科学检测成为藏品“出生证”,甘肃张掖藏家骑电动车到市博物馆,30分钟取样、7个工作日拿CMA认证报告;全国民间文物数字登记平台上线一年,给50万件藏品发了数字身份证,每件都有唯一哈希值,查询、质疑全程留痕,敦煌研究院的壁画材质数据库接入后,材料成分一比对就能知道是“本地土”还是“外来料”。
![]()
北京潘家园的瓷片商老周,被质疑元青花残器是新仿时,甩出复旦大学的多光谱成像+AI报告,92%吻合度让对方闭嘴,还顺势开直播,十分钟卖出37片,单片均价翻4倍。三缘博物馆的西夏《金刚经》残卷,靠平台里的“西北纸谱”数据池,两周内用碳14锁定到12世纪,确定了年代。现在民间文物的争议不再是“口水战”,而是“数据战”,藏家不用再靠嗓门大,只需说“扫码看报告,不服再复检”。
![]()
对于个人卖家来说,证明来源合法也有了清晰路径。祖传藏品可以用家族谱牒、旧照片佐证,比如民国家庭合影里的红木家具,就是家族传承的直观证明;从市场购得的,要保留正规发票、交易合同,这些是合法购买的“金标准”;价值高的藏品还可以做专业鉴定,鉴定证书上的送鉴人信息、机构公章,能证明藏品在“阳光下”流转。要是在合法活动中偶然发现文物,比如宅基地翻新挖出的钱币,必须及时上报文物部门,拿到相关文件才能合法收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