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三国演义》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翻开《三国演义》,开篇便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三分,正是这样一个烽火连天的乱世。
可就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琅琊郡阳都县的一户诸葛人家。
却诞生了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走向的婴孩。
民间传说,诸葛亮乃是天上文曲星君下凡,专司人间文运智慧。
![]()
既然是天上星君转世,为何不选择盛世太平之时降生,反而要投身于这战乱纷争的年代?
是巧合,还是天意?儒家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道家说"福祸相依,阴阳互转",那么这位智慧化身的文曲星,选择乱世降生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天道玄机?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得先从诸葛亮的一生说起,看看这位被后世称为"智圣"的人物,在乱世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启示。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出生那年,正是东汉灵帝光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81年。那时候,汉室已经日薄西山,宦官专权,外戚横行,天下早已是暗流涌动。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跟着叔父诸葛玄辗转流离,最后在襄阳城外的隆中定居下来。
隆中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远离尘嚣。诸葛亮在这里搭了几间茅屋,开垦了几亩薄田,白天耕作,晚上读书。乡人都叫他"卧龙先生",说这年轻人虽然家境贫寒,却满腹经纶,胸怀韬略。
可诸葛亮偏偏不急着出山。
那些年,天下诸侯你争我夺,曹操在北方逐渐做大,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投靠明主,建功立业。像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早就在曹操帐下大展拳脚;周瑜、鲁肃也在江东为孙氏出谋划策。
可诸葛亮呢?他就在隆中种地读书,一待就是十年。
有人不理解,问他:"孔明兄才华横溢,为何甘守清贫,不思进取?"
诸葛亮笑着摇摇头:"时机未到。"
这四个字说得轻飘飘的,可背后的意味却深长得很。什么叫时机?什么才是真正的时机?
建安十二年秋,刘备驻军新野。这位汉室宗亲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可混了大半辈子,依然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他投过公孙瓒,依过陶谦,跟过曹操,附过袁绍,投过刘表,却始终没有自己的根基。
那年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两鬓斑白,却依然一事无成。
就在这时候,有人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推荐的人叫徐庶,也是个有才华的谋士。徐庶对刘备说:"我听说隆中有位卧龙先生,才智超群,将军若能请得此人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刘备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亲自备了厚礼,带着关羽、张飞,策马来到隆中。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据说游学去了。第二次去,还是扑了个空。刘备不气馁,第三次又去。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三顾茅庐"。
第三次去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刘备在茅屋外等了半天,听说诸葛亮正在午睡,便站在屋外不肯惊动。关羽和张飞都有些不耐烦了,刘备却一直等着,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见到刘备,先是谦让了一番,说自己只是个山野村夫,不堪重用。刘备却诚恳地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我虽不才,却想为天下做点事情。只是才疏学浅,不知该如何是好。听说先生高明,特来请教。"
诸葛亮看着刘备,目光深邃,沉默了片刻。
![]()
他知道,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汉室宗亲,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挫折。他也知道,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了,曹操占据北方,孙权雄踞江东,留给刘备的机会已经不多。可正因为如此,这个人才需要他。
于是,诸葛亮展开了一幅地图,开始给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这就是后世传颂的《隆中对》。
"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占据了天时,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作根基。"
他抬起头,看着刘备:"将军若能占据荆、益二州,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番话,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刘备心中的迷雾。
原来天下还可以这样看,这样谋划。诸葛亮寥寥数语,就把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略布局说得清清楚楚。刘备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从此,君臣际遇,开启了一段传奇。
诸葛亮出山那年,二十七岁。
有人说,诸葛亮早就看清了天下形势,为什么不早点出来辅佐明主?为什么非要等到刘备三顾茅庐?
这个问题,其实藏着很深的道理。
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什么时候该"独善",什么时候该"兼济",这是需要智慧的。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看似在种地读书,实则是在观察天下,等待时机。他看着曹操一步步壮大,看着孙权逐渐站稳,也看着刘备屡战屡败却始终不放弃。
他在等一个真正需要他的人,一个值得他倾尽全力去辅佐的人。
如果诸葛亮早早投奔曹操,以他的才华,肯定能在曹营谋得一席之地。可那样的话,他不过是众多谋士中的一个,再有才华,也施展不开。况且,曹操多疑,手下人才济济,诸葛亮未必能真正发挥作用。
投奔孙权呢?江东已经有周瑜、鲁肃这样的能人,也不缺谋士。诸葛亮去了,同样难以尽展所长。
只有刘备,才是真正需要他的人。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却有仁德之名,有兴复汉室的志向,更重要的是,他一无所有,正需要一个能为他筹划一切的军师。对诸葛亮来说,这才是真正能施展才华的舞台。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备在长坂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紧急关头,诸葛亮亲赴江东,舌战群儒,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南部,有了第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川。三年后,成都平定,刘备占据益州。《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实现了。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可惜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杀。刘备痛失荆州和二弟,伤心欲绝。
章武元年,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蜀汉精锐损失殆尽。刘备败退白帝城,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刘备把诸葛亮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如果我儿子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
这是何等的信任!
诸葛亮听了,涕泗横流,跪在地上说:"臣一定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他主持国政,事无巨细,一一过问。蜀汉在他的治理下,虽然国小民弱,却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可诸葛亮并不满足于此。他心里始终记着《隆中对》中的那个宏伟计划——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他要替刘备完成。
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师之前,他写下了那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字里行间,是对先帝的感恩,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
从建兴五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每一次出征,他都是竭尽全力。他知道蜀汉国力不如魏国,所以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他亲自设计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问题;他训练士兵,严明军纪;他夙夜忧叹,寝食难安。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在五丈原安营扎寨,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看出蜀军粮草不济,坚守不出。诸葛亮心急如焚,日夜操劳,终于积劳成疾。
八月,诸葛亮病危。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把军中将领召到帐中,详细安排了撤军事宜。他还叮嘱姜维:"我死之后,你们要按照我的布置,从容撤退,不要慌乱。"
当夜,五十四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去世。
消息传来,蜀中百姓无不痛哭。连敌对的魏国将士,都对诸葛亮充满敬意。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去世,亲自来到蜀军营地查看,看到诸葛亮生前的军事部署,不禁感叹:"孔明真乃天下奇才!"
诸葛亮去世后,后人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在定军山下。墓地很简陋,没有华丽的陵墓,只有一座小小的衣冠冢。诸葛亮生前曾说:"死后葬我于此,墓要小,够敛葬即可。"
一生谨慎,死后依然如此。
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一生,从隆中隐居到出山辅佐刘备,从赤壁之战到六出祁山,他用五十四年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开——为什么偏偏是乱世?
如果诸葛亮真的是文曲星转世,为什么不在太平盛世降生?在盛世,他可以做个贤相,辅佐明君,百姓安居乐业,岂不是更好?
![]()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的年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整个儒道思想的核心。
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更深的层面去看待诸葛亮的使命。
去理解天道运行的规律,以及圣贤在乱世中扮演的角色。
道家有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