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中日之间稍有风吹草动,社交媒体上立刻就会出现大量在日中国留学生和务工人员打包回国的消息,仿佛下一秒就要上演全城戒严。可镜头一转,在中国生活的十多万日本人,却依旧在办公室里敲着键盘,在居酒屋里喝着清酒,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背后藏着的可不仅仅是胆子大小的问题。
这事儿得从根儿上说起。在中国扎下根的日本人,那可真叫一个深。他们不是来旅游打卡的,而是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片土地上。你想想,一个在上海开了十几年日料店的老板,他的供应商、老主顾、手下的厨师,全都在这儿。突然让他因为几条新闻就关店回国,那不等于亲手砍断自己养了十几年的摇钱树吗?这些人早就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和社交圈,他们的孩子可能就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学,他们的老婆可能正跟邻居大妈学跳广场舞。对他们来说,中国不是异国,而是第二故乡。
再看看在日本的我们同胞。情况就复杂多了。大部分是留学生,背着双肩包,揣着父母的血汗钱,计划里就是读完这四年书拿个文凭。还有的是技能实习生,在工厂或者农场干几年,攒点钱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他们就像一群候鸟,日本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中转站。当中日关系一紧张,这个中转站突然变得不那么友好了,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赶紧飞回温暖的巢穴。毕竟,学业可以中断,工作可以再找,人身安全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什么都完了。
安全感这东西,有时候比黄金还贵。在中国,日本侨民的安全感是写在脸上的。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中国老百姓上街砸日本车、围攻日本人的商铺?就算真有个别不理智的声音,警察叔叔分分钟就能到场处理。这种稳如泰山的社会秩序,让在华日本人心里有底。他们知道,不管两国政府怎么吵,普通人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可日本那边就完全是另一幅光景了。中日关系一紧张,日本某些媒体的调门儿比谁都高,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满天飞,好像中国人明天就要打过去似的。再加上右翼势力在旁边煽风点火,一些普通日本人的眼神里都带着点异样。你还记得2014年大阪苹果店那事儿吗?就因为抢手机,几百个中国人和店员起了冲突,结果被日本媒体渲染成“中国人暴行”。这种事儿虽然是个例,但在特殊时期,它就像一根针,轻轻一扎就能让在日中国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中国大使馆这时候发个安全提醒,更是火上浇油,让大家觉得,得,还是赶紧回家吧。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像空气一样重要。在中国待久了的日本人,很多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知道怎么跟中国客户打交道,甚至懂得在中国饭局上怎么敬酒才不失礼。他们能看懂中国的新闻,听懂中国的段子,自然也就不会被一些谣言吓破胆。他们就像鱼儿在水里,就算外面风浪再大,只要池塘本身没问题,他们就能游得自在。
而在日本的很多同胞,语言就是个坎儿。很多人日语说得磕磕巴巴,看不懂电视新闻,只能靠中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可中文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有时候就像一个放大镜,把日本的一点负面新闻放大成十级地震。再加上日本社会那种讲究“读空气”的微妙文化,很多中国人根本搞不懂。当周围人开始对你指指点点,当便利店员看你的眼神都变了,那种被排斥的感觉,足以让任何人想要逃离。
说到底,这还是一场关于“根”的较量。在华日本人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中国的土壤里,他们的财富、事业、家庭都在这里。他们就像一棵大树,风吹雨打只能让枝叶摇晃,却动不了他们的根基。而在日本的很多中国人,就像盆栽里的花,虽然也在日本生长,但花盆毕竟还是中国的。一旦环境变得恶劣,把花盆搬回室内,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就像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生动地展示了什么叫“屁股决定脑袋”。在华日本人不是不紧张,而是他们的身家利益让他们不敢紧张,也犯不着紧张。在日中国人不是太脆弱,而是他们的“候鸟”属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对风险更加敏感。这背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赤裸裸的现实。当中日关系这艘大船在风浪中颠簸时,船上不同位置的人,自然会做出不同的求生选择。而最有意思的是,无论风浪多大,船上的生意人——那些日企老板和中资经理们,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们比谁都清楚,政治的归政治,生意的归生意,只要钱还在赚,天就塌不下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