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大批日本专家正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根据最新数据,已经有5.7万日本人选择来华发展,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股“东渡潮”在2021年后突然加速,表面上看这些专家是为了赚钱抛弃日本,但深究之后,就会发现,背后原因没那么简单...
![]()
表面原因——高薪诱惑下的“集体出走”
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中国大幅简化了外国专家的签证手续,各大高校和企业闻风而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就此打响。
但有意思的是,这批远道而来的客人里,主力军竟然是日本60岁以上的老年专家群体。
要知道,在日本,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消费能力惊人,占了全国消费总额的48%,他们手里有钱,心里有梦,更有敢于冒险的劲头。
那么,中国到底靠什么吸引了这些日本专家?
![]()
首先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薪资待遇。
在中国,这些专家拿到的报酬,比他们在日本的退休金高出好几倍,彻底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
更诱人的是科研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独立的实验室、现成的专业团队,这在日本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
生活方面更是一应俱全:高品质的住房、完善的医疗保障、优质的子女教育,甚至连柴米油盐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政策,更是给这些专家吃下了定心丸。
![]()
说到具体案例,那就更有意思了。
日本著名光化学家藤岛昭,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后直接获得了数十亿日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学校还专门为他成立了研究所。
机器人专家福田敏男在北理工任教时,学校直接给他配了个专属实验室和精英团队。
最让人惊讶的是75岁的半导体大佬坂本幸雄,这位在75岁高龄还能在深圳企业当上首席战略官,拿着令人艳羡的高薪重新创业。
![]()
表面上看,这些日本专家就是奔着高薪来的,嫌弃日本经济不行赚不到钱。
但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日本30年困境积累的必然结果,赚钱不过是顺带的事。
![]()
深层原因——日本30年困境的必然结果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谁也没想到这一跌就是三十年。
泡沫破裂后没几年就遇上亚洲金融危机,好不容易缓口气,互联网泡沫又让不少企业栽了跟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是给了日本经济沉重一击,2011年东京大地震让本就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刚有点复苏迹象又被疫情冲得七零八落。
![]()
这三十年里,日本的养老金体系彻底扛不住了,现在65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28%,可养老金只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申请周期还一延再延。
原本指望靠养老金安度晚年的专家们发现,就算活到八十岁,这点钱也根本不够用,更别说支撑继续搞研究了。
![]()
更让专家们绝望的是科研经费的枯竭。
《日本经济新闻》早就报道过,日本现在的科研投入远低于中国,很多有前景的研究项目因为没钱不得不中途停止。
不少专家为了保住自己的研究,只能自掏腰包贴补经费,可长期下来谁也扛不住。
![]()
藤岛昭院士的经历就是典型例子,他深耕多年的光催化研究因为周期长,经费被大幅削减,手里300多项专利眼看就要被搁置。
福田敏男教授的微纳机器人理念因为和主流不合,在日本一直遭到排斥,根本看不到发展前景。
远藤常博的变频电机技术明明有很大应用价值,却在日本得不到重视,只能四处寻找新的舞台。
![]()
这些在日本被边缘化的专家,在中国却找到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这里不仅有充足的科研经费,还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让他们的研究真正落地。
所以,这些日本专家来中国,表面看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实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科研理想,不让毕生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
![]()
不过,这事儿也远不止“专家找到出路”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来华安家落户,不止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的经验和先进技术,藏着让中日双方都受益的双赢格局。
![]()
双赢格局——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
就说福田敏男教授,他在日本被排斥的微纳机器人理念,到中国后没几年就落地了。
他带队研发的微米级人工血管,结合3D打印技术,现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光能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还为器官移植领域提供了新方案。
![]()
还有藤岛昭院士,他那差点被搁置的光催化技术,在中国得到充足经费支持后,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环保领域。
像水质净化设备、空气净化器,甚至是建筑外墙的自清洁涂层,都用上了他的技术,光这一项就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几十亿的产值。
![]()
远藤常博更不用提,他的变频电机正弦波驱动技术,直接打破了国外垄断。
现在国内家电企业用这项技术生产的空调、洗衣机,不仅能耗降低了20%,还摆脱了对进口核心部件的依赖,咱们老百姓买家电也能少花不少钱。
这些在日本差点“烂在手里”的技术,到中国后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突破,这才是中国吸引日本专家最核心的战略收获。
![]()
而对日本来说,虽然看着专家外流有点“无奈”,但实际上也得到了不少好处。
最直接的就是缓解了养老压力——这些资深专家到中国工作后,大多会选择在这边缴纳社保、规划养老,等于减少了日本政府的养老金支出负担。
![]()
还有科研岗位的流转,老专家离开后,日本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有了更多晋升和主持项目的机会。
之前因为“论资排辈”没机会施展的年轻人,现在也能拿到经费搞研究,反而激活了日本科研界的活力。
![]()
更重要的是技术价值的延续,要是这些专家留在日本,他们的研究大概率会被搁置,几十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现在在中国落地应用,等于让日本的技术成果没有浪费,甚至还能通过技术合作反哺日本相关产业,这种“无奈的收益”,其实比表面看起来更有价值。
![]()
所以别再简单把这事儿看成“日本人才流失”了,这根本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改写亚洲科技格局的关键转折。
中国得到了技术突破,日本缓解了压力,专家实现了理想,三方都受益,这种双赢格局,或许会成为未来几年亚洲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领域的日本专家来中国?咱们在芯片、新材料这些硬核领域,能不能借助这种人才流动实现更大突破?这些都值得盯着看,毕竟现在才刚刚开始。
![]()
参考文献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