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源杂志
11月17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覆盖范围、制度建设和配额管理机制上进入新的阶段。作为我国碳排放强度最高、能耗最大的三大产业,钢铁、水泥、铝冶炼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为我国碳市场建设史上的关键节点。
根据最新方案,2024年度配额以“等量分配”为原则,即按照重点排放单位已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免费分配,为企业提供过渡缓冲,帮助行业顺利进入全国碳市场体系;从2025年度开始,配额机制将全面转向以“碳排放强度”为控制方式,与产量挂钩,排放效率更高的企业将获得相对充足的配额,效率偏低的企业则可能出现缺口,需要通过市场购买配额或加快技改以实现减排。
这一从“量”到“强度”的转变,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将从“适应期”迈入“倒逼效率提升”的关键阶段。对于产能巨大、能耗高度集中、碳排放结构复杂的三大行业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配额分配方法强调“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将促使行业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推进装备更新和工艺改造,从源头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水平。
与此同时,配额发放与清缴流程也更加清晰。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负责预分配和核定发放,重点排放单位需按核查结果完成配额清缴。这对企业的排放核算能力、数据管理体系、在线监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由于钢铁、水泥、铝冶炼的工序复杂、排放环节多,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核查性将直接决定配额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行业对数据基础设施、碳管理能力的投入预计将显著增加。
此次方案也被视为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重要信号。此前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交易规模有限,市场活跃度偏低。随着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将迎来更丰富的交易主体、更充足的配额流动性,也为未来逐步推行有偿配额、发展碳金融产品奠定制度基础。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强化价格发现功能,促进比价、算账成为企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在迎来制度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部分企业短期内可能因排放水平偏高、设备落后、技改周期长而出现履约压力;部分地区的能源结构、原料结构、产能政策与碳市场机制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协调。同时,随着配额约束增强,行业可能出现更加显性的分化:领先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和绿色技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部分边际产能则可能被加速淘汰,行业整体将向高效、低碳方向加快演进。
总体来看,《方案》的发布,意味着全国碳市场正式进入扩容加速期,也标志着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从政策倡导步入更加刚性的制度约束阶段。随着配额机制不断完善、交易体系逐步成熟,我国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减排效能将持续显现,为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力的制度支撑。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