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晚报记者 张道华
近年来,一些非法贷款中介通过虚假承诺、违法包装、恶意垒债等手段,不仅侵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高融资成本,而且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加大金融风险隐患。
11月13日,晚报记者就非法贷款中介乱象、典型陷阱、危害及消费者如何防骗等事宜采访了我市银行业相关人士。
六大典型陷阱
“非法贷款中介是指以非法牟利为目的,无合法经营资质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通过虚假宣传、伪造材料、收取高额费用等手段从事贷款中介活动的一些机构或个人。”城区象山一路某商业银行陈经理介绍,当前非法贷款中介乱象典型陷阱主要有以下六大类。
第一类是非法贷款中介在与消费者签署合同时,故意遮挡或隐瞒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误导消费者签署合同,或故意不填写贷款费率、还款日期等关键信息,诱导消费者签字,待正式合同盖章完毕,消费者才发现费率、还款日期等信息与面谈时不一致。
第二类是非法贷款中介抛出年化利率约为2%的低息产品吸引消费者,然后在办理过程中以消费者征信资质不足、需要“包装运作”为借口,或编造担保费、沟通费等理由,索要高额费用,最终收取10%—20%的中介费。
第三类是非法贷款中介以需要担保为由,在实际用款人A无法获取贷款的情况下,要求A委托资质较好的亲朋好友B申请贷款,贷款资金归A使用,还款责任由B承担。如A无法正常履约还款,B作为贷款的申请人将承担违约风险,遭受实际损失。
第四类是非法贷款中介以“高额回报”“无需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特定目标人群,通过虚构工作单位、收入流水、资产规模等手段“包装”客户申贷资料,骗取银行信贷资金,最终中介抽取高额分成,将债务和风险全部转由背债人承担。
第五类是非法贷款中介放款后,以银行贷后管理的“官方名义”联系消费者,骗取消费者信任,告知贷款用途不合规需要收回,要求客户于当日或短期内全额还款。此时,若消费者无法及时还款,非法贷款中介则趁机以“开专票应对合规检查”等名义变相收取高额服务费。
第六类是非法贷款中介针对一些资质、征信较好的消费者,为收取更高服务费,在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私自为消费者申请其不符合条件的银行贷款或信用卡产品,且人为恶意增加征信查询次数,导致消费者申请正规信贷产品难度加大。之后,非法贷款中介再强制收取各种服务费,引诱消费者逐渐跌入陷阱、遭受财产损失。
陈经理表示,消费者若通过一些非法贷款中介办理贷款业务,在财产方面,可能被骗取或被威胁支付服务费、保证金等高额费用;在个人信息方面,可能被泄露、滥用,甚至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在法律法规方面,若配合非法贷款中介伪造资产证明、虚假流水、恶意投诉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广大消费者有贷款需求时,一定要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官方网站、客服热线等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办理金融业务。切莫相信一些所谓的银行渠道部、信贷部、助贷中心等名号的陌生来电,同时警惕各类网络平台、新媒体渠道发布的‘低息免费、洗白征信、提升额度、快速到账’的虚假信息,避免落入不法分子陷阱。”长宁大道某商业银行黄经理表示,消费者除警惕虚假宣传,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结合自身收入情况、资产状况、资金需求等要素合理确定贷款需求,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避免过度借贷。拒绝配合非法贷款中介伪造资料骗取银行贷款,或将贷款挪作他用。
其次要妥善保管个人的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载体,不随意向陌生机构或个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办相关手续,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陌生二维码,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贷款中介利用、买卖,遭受骚扰甚至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黄经理最后提醒,非法贷款中介收费高、套路深、风险大,核心目的都是骗取钱财。广大消费者要增强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警惕不法贷款中介陷阱。如发现非法贷款中介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