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专利商标局悄悄地修改了一条规则,可能会摧毁中国科技企业10年的出海努力。
“国家安全”,这个日益频繁出现的国际科技博弈中的词汇,再一次的成为了美国针对中国企业的工具。
2025年的7月31号,美国的专利商标局(USPTO)宣布严格的执行一项长期宽松适用的程序规则,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多方复审程序无效专利的难度。
![]()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个别中国企业就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通知,要求陈述适用专利无效申请的理由。
商务部也是迅速的做出了回应,明确地指出了美国方面的做法是违反了他们知识产权相关国际义务,是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限制。
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规则修改表面上其实只是技术上的调整,其实是深刻改变了专利无效调整的游戏规则。
![]()
新规是严格执行了《联邦法规汇编》第37编第42.104(b)(4)条,要求具体指明所依据的现有技术专利或者是印刷出版物中体现权利要求每个要素的位置。
这意味着挑战方再也不能依靠常识性的证据,专家证词或者是一般的认知来填补现有的技术依据中的缺漏。
美国专利商标局代理局长科克·摩根·斯图尔特在备忘录中坦承:执行104(b)(4)规则意味着,申请人认可的现有技术、专家证词、常识及其他非‘专利或印刷出版物类现有技术’的证据都是不得用于补足权利要求限制特征的缺漏。
![]()
那么专利无效挑战的门槛将会被大幅度地提高,专利所有人的地位将会得到强化,而对于在美国经营的中国科技企业来讲,这无疑是增加了他们应对专利诉讼的难度和成本。
美国这一个举动也不是单纯的专利政策上的调整,而是他们系统性地利用规则手段来遏制中国企业崛起的战略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在无人机,机器人,量子通信,电动车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是显著的增强,2024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按年增长16%,量子通信的相关专利占据了全球的55%。
![]()
中国的企业不再是满足于模仿追随,而是大步的走向了原创技术上的攻关。
面对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美国是选择了把知识产权规则武器化,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市场主体竞争的法律工具,更是日益成为了国家之间博弈的战略手段。
美国的这一个举动的本质,就是在全球化逆流下把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给工具化,武器化的一次实践。
![]()
他也是反映出了传统科技强国为了遏制后发国家的崛起,不惜动摇全球创新体系,非歧视,公平竞争的一个底层逻辑。
这真的是关于国家的安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是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重点审查有外国背景企业提出的专利无效申请,它实际上是在滥用这个国家安全的概念,为他们保护主义的政策提供合法的外衣。
美国单方面地修改专利规则,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了基于多边主义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走向碎片化。
![]()
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创新体系的基础,那就是非歧视性的原则。TRIPS协议明确要求知识产权政策要遵循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两条为非歧视性原则。
而美国的新规明显就背离了这一个原则,针对特定国家的企业设置了额外的障碍。
我们国家已经是连续10多年成为了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诉前禁令、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等手段被频繁运用在了延缓我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
![]()
对于企业来讲,这就意味着更高的合规成本和不确定的法律环境,2023年华为与高通达成的5g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也是展现出了企业间沟通合作,解决知识产权争议的可能。
和美国的新规可能是破坏了这一种脆弱的合作平衡。
全球的创新体系将会走向何方?答案可能是越来越碎片化,如果说各个国家之间纷纷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采取单边措施的话,那么统一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会逐步的瓦解,被区域化,碎片化的规则所替代。
![]()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中国的应对策略正在从被动的防御向主动的布局进行转变。
在思维层面,我们国家的科技出海的知识产权思维需要从“权利获取”向“控制力保障”转变。
传统的“知识产权先行”策略是在各国尊重公平竞争的一个前提下形成的,当东道国是以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为理由调整政策的时候,法律合规并不足以对冲地缘政治的风险。
![]()
在策略层面,企业是可以优化知识产权架构设计,把知识产权所有权和实施权分离,实现多主体,跨法律的分散持有,增强了对外部干预的抵御能力。
同时也会积极的参与东道国的技术标准制定,嵌入标准必要的专利布局,把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进行深度的绑定。
在法律层面上,中国的法院在“华为诉三星”、“OPPO诉夏普”等案件当中也首创了“适当联系”的规则,确立了对全球许可费率的管辖权,直接打破了欧美的司法垄断。
![]()
中国《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指引》也已经明确了权利人需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许可谈判需要遵循善意原则。
知识产权的博弈是不会停止的,而是会向更多领域,更多维度进行扩展。
美国一定会继续的利用他们仍然领先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专利布局,维持他们的技术优势。
![]()
2024年美国研发投入约7200亿美元,吸引全球40%的外籍STEM博士。
而中国则是凭借着规模化的应用能力,在电动汽车的全球市场占比65%,5g基站的部署率是70%,已经是在多个领域巩固了优势,同时还向上游核心技术进军。
未来知识产权保护跟标准的制定是需要激励创新跟促进共享之间寻找平衡,中国是需要持续提升司法透明度,美国则是应该优化专利商业化的机制,通过WTO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执行机制的完善。
![]()
没有合作,知识产权跟标准之争将会导致全球的创新体系碎片化,损害各个国家的利益。
在国际科技竞争的长河当中,美国曾经是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奠基者,现在却成为了它的拆解者。
2025年的8月,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了多方复审的申请门槛,而中国的企业已经是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当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2024年中国的申请量全球第一。
![]()
未来的10年,中国要面临的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封锁,更是一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只有把核心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策略深度地融合,中国才能在这一场博弈中守住自己的创新成果,甚至最终参与到重塑全球科技治理的规则当中。
规则的围墙越高,创新突围的决心就会越坚定,这或许就是中国的科技企业必须要面对的现状与未来。
资料来源:
1. 《美国专利商标局提高多方复审申请门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内部工作系统(2025-08-20)
2. 《我国科技企业出海的知识产权安全风险及应对》——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2025-10-24)
3.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中美科技之争》——陈新燊(2025-05-19)
4. 《当国际规则遭遇科技霸权,专利保护的边界在哪里?》——新浪新闻(2025-11-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