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赚到第一个100万的关键,压根就不是“赚钱”

分享至

你是不是每天睁开眼就琢磨:今天得再搞个副业、明天得追个新风口、后天得跟那个大佬混个脸熟,不然第一个 100 万啥时候才能到手?我敢打赌,90% 的人赚不到 100 万,问题就出在 “太想赚钱” 上。

这话不是我瞎编的,是查理・芒格老爷子用一辈子攒下的金句,只不过多数人把它当 “心灵鸡汤”,没尝出里面藏着的 “财富密码”。

咱先聊个真事儿:我发小阿强,前几年看见别人搞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立马辞了月薪 8000 的工作,凑了 10 万块钱囤货、买设备、请运营,每天直播到凌晨三点,嗓子哑得像砂纸磨过,结果呢?

三个月下来,货没卖出去多少,10 万本钱亏得只剩 2 万,最后只能灰溜溜去送外卖。

他后来跟我说:“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赚够 100 万’,谁知道越急越赔。”

你看,这就是多数人的误区:把 “赚钱” 当成了目标本身,却忘了芒格说的 “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赚 100 万的第一步,从来不是 “怎么赚”,而是 “怎么别亏”。



一、先学会 “不赔钱”:把包焊死,比啥都强

你可能会笑:“不赔钱谁不会?少瞎投资不就行了?” 可真要做到,比你想象中难 100 倍。

芒格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被问 “投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他没说 “低买高卖”,也没说 “选好公司”,而是翻来覆去强调 “安全边际” 说白了就是 “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更别投你看不懂的东西”。

但现在多少人把这话当耳旁风?看见别人买比特币赚了,自己连区块链是啥都不知道就往里冲;听说朋友搞 NFT 翻了倍,连数字藏品的版权规则都没搞懂就跟风下单,最后亏得哭爹喊娘,还怪 “运气不好”。

我邻居王阿姨更绝,去年听 “理财大师” 说买私募能 “稳赚不赔”,把自己攒了 20 年的养老钱全投进去,结果不到半年,私募公司跑路了,王阿姨天天在家哭,说 “这辈子再也不碰理财了”。

你说这能怪理财吗?怪就怪她把 “赚钱” 的优先级放在了 “不赔钱” 前面,忘了芒格说的 “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其实赚第一个 100 万,最核心的不是 “怎么找到能赚 10 倍的机会”,而是 “怎么保证自己的本金不缩水” 就像你盖房子,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能往上盖,要是地基都不稳,盖得越高塌得越狠。

再举个正面例子:我表哥是做程序员的,月薪 2 万,他没像别人那样去搞什么 “副业刚需”,而是每个月固定存 1 万,剩下的 1 万用来生活和学习。

有人劝他 “把钱拿去买股票,说不定一年就能翻倍”,他却说 “我看不懂股票,万一亏了,我好几年的积蓄就没了”。

就这么坚持了 5 年,他存了 60 万,然后用这 60 万加上自己攒的公积金,在老家买了套学区房,没过两年,学区房涨价,他把房子卖了,正好赚了 40 万,加上之前的 60 万,刚好 100 万。

你看,他没追过任何风口,没搞过任何 “高收益投资”,就靠 “不赔钱” 的原则,慢慢攒出了第一个 100 万。这就是芒格的智慧:先保证自己不摔跟头,才能走得更远,赚得更多。



二、别当 “斜杠海王”:缩窄专注范围,才是赚钱王道

现在网上天天喊 “斜杠青年才是王道”,好像你不多搞几个副业,不同时做个 “自媒体 + 代购”,就对不起自己的青春。

可芒格偏不这么认为,他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投资和读书,却成了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说 “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专注” 这话听着有点 “反常识”,但你细琢磨就懂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精力分散在 10 件事上,每件事只能做到 60 分,可你把精力集中在 1 件事上,却能做到 90 分,而这 90 分带来的收益,往往比 10 个 60 分加起来还多。

我之前认识个 “斜杠达人” 小李,圈里天天晒自己的 “战绩”:早上发圈卖面膜,中午开直播教英语,晚上还要写号搞情感咨询,周末还要去兼职做婚礼策划。

他总说 “多一份收入,离 100 万就更近一步”,可实际上呢?面膜一个月卖不出 10 盒,英语直播在线人数从没超过 50 人,公众号粉丝还没破千,婚礼策划半年只接了 3 单,算下来每个月的副业收入还不够交手机话费。

最后他累得住院了,才幡然醒悟:“我以为多搞几个副业就能赚钱,结果把自己搞垮了,还啥都没赚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