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不坠青云之志
11月莫斯科。外头是刺骨的寒风,可克里姆林宫里却在酝酿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大事。
![]()
中俄高层会晤如约举行,这不是普通的寒暄聚会,更像是两位“老朋友”在风暴中心的再一次握手。
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
这次会面,距离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上次访华不过半个月。时机选得刚刚好。俄方最近日子并不好过,欧洲那边一边喊着要把俄冻结的3000亿欧元资产转给乌克兰,一边在粮食、能源等领域下狠手。
![]()
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在华盛顿敲下重锤,对外一副“美国优先”的老样子,关税、制裁一轮又一轮,全球市场跟着波动。有人说,中俄这回聚头,多少有点“背水一战”的意味。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咱们不妨细细盘一盘。
先说说“多走动、多合作、多担当”这个新共识。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套话,但放在今年的国际环境下,这六个字分量可不轻。中俄高层这半年互动频繁,交流几乎没有间断。杭州的定期会晤刚落幕,莫斯科的回访马上提上日程。
![]()
这种高密度的沟通,背后其实是双方对彼此信任的不断加码,也是对复杂外部环境的直接回应。国际形势越来越不确定,什么事情都得提前打好“预防针”,多一些面对面的对话,少一点误判和隔阂。
说到合作,能源是绕不开的大话题。俄乌冲突还在继续,西方的制裁不像以前那么好应付了。俄罗斯手里的传统能源,正好对上我国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两年,“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成为中俄合作的“样板工程”,不仅稳定了俄罗斯的出口,也让我国能源供应更有底气。
单这一项,俄方就能腾出手来应对西方的金融封锁。更重要的是,双方在石油、煤炭、核能等领域也有一系列新动作,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合作面不断拓宽。
![]()
农业合作同样亮点不少。现在的俄罗斯,不光是石油输出大国,农产品也成了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国在粮食安全上历来高度重视,进口俄方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不仅优化了国内供应结构,还帮助俄罗斯缓解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这种互补模式,既解决了俄方的“卖难”问题,也让我国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时多了一道保险。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人文交流。别以为这只是走过场。俄方这几年对我国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孔子学院、中文教育、影视交流、旅游合作比以前都更热络。
![]()
俄罗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这对双方社会的稳定与融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俄方在面对西方舆论压力时,能有我国的文化支撑和认同,效果远比外界想象中要深远。
当然,合作不是一厢情愿。说到底,中俄这波操作还是现实主义的最佳体现。俄罗斯眼下经济压力大,社会情绪也不算平稳,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支撑。我国则面临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高科技、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持续打压,寻找稳定、可靠的能源和农产品来源成了硬需求。
![]()
中俄贸易互补性强,既能让俄方出口多元化,也为我国供应链安全上了双保险。这不是简单的“谁帮谁”,而是彼此在大变局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俄合作的现实逻辑与国际意义
最近两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美方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层出不穷,甚至把部分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动不动就用关税大棒威胁。这种情况下,中俄的战略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
双方不仅在传统领域合作升级,还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比如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极地航道开发等。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大潮下,这种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后盾。
再谈谈上合组织的作用。外界有声音说上合组织只是个“松散联盟”,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中俄在这个平台上,持续推动多边安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既增强了地区国家的凝聚力,也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更多稳定因素。
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应对跨国安全威胁、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和平方面,早已形成了默契和机制。中俄借此平台,推动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秩序,展示了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值得一提的是,中俄始终坚持“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无领导从属”的原则。不是谁牵着谁走,也不是组团对抗谁。两国合作基础是平等、互信、互利。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既避免了冷战时期那种阵营对抗的老路,也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
对外界那些动辄渲染“中俄联手反美”的论调,双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应:合作可以很紧密,但绝不搞一言堂,也不会破坏全球整体的稳定。
再回头看美国这边。特朗普政府标榜“美国优先”,但重压之下,全球市场早已人心惶惶。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轮番上演,企业信心、投资预期受到极大影响。
![]()
美国一边对我国加征关税,一边又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俄罗斯,结果是多输局面。中俄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合作不一定要对抗,互利才能共赢。正如本次会晤提出的“多担当”,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国际责任和历史担当。
故事读到这里,读者或许会想,接下来中俄会怎么走?其实,目前还没有官方透露太多下一步的大动作。双方都很清楚,合作的大门必须常开,交流的步伐不能停。未来,中俄还会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共同面对国际风浪。
![]()
当然,具体怎么做,还得看形势发展和双方的实际需要。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中俄这种灵活、务实、平等的新型合作关系,必然会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
最后想说,中俄高层这场“冬日会谈”,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又一次升温,更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宣示。无论外部如何风云变幻,只要抓住合作与发展的主线,谁都能在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
也许,有人还在质疑中俄能走多远,但历史总是站在有担当、有智慧的一方。如果说国际关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那中俄这对“老朋友”,无疑已经跑在了前头。下一个转弯,世界会不会跟上,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中俄文化年”落下帷幕——新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