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舰(076型两栖攻击舰)于11月14日从沪东中华启航,由五艘拖船伴随护送;不到72小时,于17日便调头返港。官方只说了“测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业内已经能读出关键的信息:第一次海上试验主要检验的是动力、电力、推进控制以及船体状态等系统在真实的海况下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电磁弹射对稳态供电和瞬时功率释放的要求非常高,核心就是动力和电力这两块“心脏”。短时间返航一般代表了关键环节已经稳定,数据达到标准,按照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不需要在海上停留很长时间。工程队看了曲线后点头,然后返航,并不是秀肌肉,也不是出事了,而是完成度高的一种表现。
![]()
美军一开始抱着看戏的态度:传统的两栖舰多为“运兵+直升机平台”,美国级再配备F35B也受限于载荷和作战半径;把电磁弹射装到四万吨级的两栖舰上,就等于跳出旧范式了。他们知道电弹之难——福特号为此折腾了好多年,小船在电力储能、配电冗余、系统耦合方面也很难控制住波动。
原以为首航至少要十天半个月,四川舰仅仅用了三天就返回了母港,对外界而言就是一次有力的反击:福建舰的电弹链条已经成熟了,参数、维护、测试方法以及配套供应也都已经“熟路”。四川舰几乎直接继承了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去年12月下水,今年11月进行海试,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系泊和系统调试工作,在全球造船业中也属罕见。
![]()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使用方式,电磁弹射推力可以调节,弹射曲线也可以控制,不仅能够带动有人机起飞,还可以高效地起降各种无人机、侦察和电子战平台,扩大了装备和战术的应用范围。设想中,四川舰可以在敌岸防导弹打不到的外海,先用无人机前出侦察、压制和电子干扰打开火力门;接着坞舱气垫船投放装甲和坦克,直升机机降迂回合围。;登陆从“贴脸硬撞”变成多轴线、多节奏、分布式打击的系统作战。
相比美军,F35B虽然强大,但是无人机群在单位成本、损失容忍度、出动密度以及饱和攻击方面重新定义了“攻击经济学”,难以防御、代价高昂,并且难以追踪远海发射平台。四川舰的意义不在于吨位,而在于把对手拉进新的赛道里去。长期被贴上“跟跑”标签的领域,在某些方面已经转变为“领跑”。
![]()
当然,海试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后续还有飞行操作、弹射参数细调、舰载机适配、联合作战与战术验证等一系列考试;电弹要保持高频次下的稳定性,舰上协同以及后勤保障都要按照实战来搭建。外界按照075的节奏推测会在2026年左右入列,但是以后续的测试完成情况为准。对于沿海航运和远海安全来说,强有力的远海控制以及立体登陆能力关系到航线的安全以及国计民生。无人化、远距化、智能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朴素的愿望:尽量减少人员风险,用技术“活着赢”。
此举已经使美军重新考虑对原先被标记为“不现实”的方向列为“严肃风险”;F35B的寿命、维护和起降限制仍然没有解决,电磁弹射要成熟也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撑,“做什么、怎么做的、什么时候做完”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三个问题。
![]()
为什么公众会对“三天返港”感到激动?说到底就是对安全感的探讨:从技术、大势到经济,军工的发展和国际环境、产业链、人才和创新都有关联,也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把这次看作是对思路的校正更合适:军备竞赛较量的不仅仅是速度,还有方向。中国提出了一条新路,有人无人协同、远距近岸衔接、点打群打结合、硬压软削配合;路选对了,速度自然就出来了。
海试成功了也不代表可以放松下来,而是要更加紧绷地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好:每一次出海、每一次飞行、每一次参数调整都是对这条路的再次确认。我们所期待的不是更加炸裂的标题,而是更加完整的答案。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