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位数字:一九一三七一五三一三六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篇“14岁女孩跳楼自杀1500字遗书曝光”的微博,女孩留下的遗书中她的每一句话既平静又绝望,看完只觉如鲠在喉,也有一位博主表示“边看边泪流”。
她写道: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
![]()
11位数字:一六六零三八一九七二一
女孩的遗书逻辑清晰,措辞利落,看得出是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
但字里行间,她却无处不在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无奈与痛苦。
更令人心痛的是,除了说出放弃生命的一切原委,她并没有忘记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最后的爱与善意。
她仔细交代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后事,没有忘记爱她的人,也没有埋怨任何人。
她觉得自己消失了,便不会再有人气父母了。
她把3万块压岁钱放在桌上,把自己微信的钱也转给了父母。
她嘱咐家人把自己没上完的羽毛球课去上了,说打球对身体好。
她还让家人帮忙还图书馆借的书,要他们拿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们买棒棒糖......
![]()
11位数字:一三五二三零四三八五四
教育专家钱树云说:“让孩子走上极端、走上绝路的绝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无所恋的绝望。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父母对孩子心理需求和精神世界的无视,以及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美好。”
Part01 无意间毁掉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做“沙堆效应”:人们注意到小孩在海边玩堆沙子时,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后一粒沙子后,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会引起整个沙堆的“崩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作家李中莹
每天每时每刻,这种“崩溃”和“悲剧”可能都在不断地重复上演。
在某部纪录片中,一位15岁少年在妈妈考入重点高中的要求下,高强度学习,最后住进ICU。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告诉记者:往往是优等生才容易得抑郁症。因为父母的过高期待和从小到大的严格要求,让这些成绩好的孩子形成了完美主义、强迫行为。
比如,孩子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写错一个字,就要重写三遍、五遍,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后来学习任务重了,就熬夜写,睡眠不足,导致白天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上的重点没听进去,回家作业再次做错。
孩子为了追求完美,情绪过度紧张,大大消耗了孩子的精力,影响他把能量放在学习上,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耗”
孩子拼尽全力才考了第一,完美主义令他无法接受自己下次不是第一。怎么办?不去学校,就能永远保持第一了。
孩子有时候很聪明,有时候又很执拗,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孩子,多少都会慢慢产生强迫、退行、自残、自杀等行为。
Part02 桑代克的猫和高期待的父母
“为什么你就不能上课认真听讲?”
“就差3分,为什么不能再检查一遍呢?”
“为什么这道题又错了?”
“为什么花钱报了班就不愿意上呢?当初不是说好了吗?”
“为什么”三个字背后,充满了对孩子重复犯错的质问。这些问题经过孩子的翻译可能就是“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一次做对,即使做错也不能有下一次,我没有犯错的权力。”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观察饿猫在迷笼中如何逃出笼子并获得食物的过程发现,猫是在不断地尝试和错误中逐渐学会如何打开笼门的。
他观察到,一开始,猫会无目的地乱咬、乱撞,直到偶然碰上正确的反应(如按压踏板或拉动绳索),从而打开笼门逃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猫逐渐减少无效的动作,更快地学会正确的反应。
通过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他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其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他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试误说”。
![]()
大多数拥有“好学生”心态的孩子们的身后,大多都有一个高期待的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不走半点弯路。但过度的期望其实违背了学习的一般规律。
另外,在高期待的父母眼中,孩子的存在就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来的。
- 你要成绩第一,让我面子有光;
- 你要考上名校,光宗耀祖;
- 你不仅要书读得好,琴也要弹得好,样样精通....
就像《奇葩说》中的一道辩题,如果父母面前有一个按钮,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一生,那可能他们会毫不犹豫按下。
看起来是“为你好”,但本质上就是一种“操纵”。
这时父母的虚荣和需求被满足了,但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被泯灭了。
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当孩子缺失了这些部分,那么TA便很容易成为“空心人”。
![]()
之前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曾遇到的一个学生,是一位高考状元。很优秀,是所有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但他却在自杀未遂后,对心理咨询师说: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完美、优秀的表象下,内里却有着巨大的黑洞。
Part03 写在最后的话
诚然,每个父母都想为孩子好,但很多时候,高期待伤人,信任养人。
不妨放下些许的高期待,给孩子一些信心,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演,而我们能做的,是站在他的身后。
他失败,你便给他鼓励;他成功,你便为他鼓掌。
当给予孩子投放的是爱与信任时,满怀爱与信任的孩子就能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
而当填满孩子的是怀疑、愤怒与贬低时,孩子将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过上注定失败的一生。
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最后,愿悲剧不再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