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涉非洲出版物韶峰论坛”于2025年11月1日在湖南韶山成功举办
为探索新时代涉非洲出版物的使命与发展路径,由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编辑部联合主办、上海市汇业(长沙)律师事务所协办的"第二届涉非洲出版物韶峰论坛",于11月1日在湖南韶山成功举办。
来自《人民日报》《西亚非洲》《非洲研究》《中东研究》《国际安全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期刊编辑部,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聊城大学和湖南城市学院等国内高校院所的50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在此次论坛上,学者们围绕"新时代涉非洲出版物的新使命""中非学术出版合作与外来叙事""构建中非知识共同体:出版物的角色与探索"三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聚焦区域国别期刊建设路径、涉非洲学术作品的翻译传播策略、《非洲通史》等重大项目的价值,以及《非洲法评论》等专业刊物的实践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出版物应成为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知识生成与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媒介。
论坛成果丰硕,主要亮点包括:
其一,推介由中国传媒大学敖缦云副教授翻译的《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斯瓦希里文版,为中国金融经验在非洲的本土化传播提供范例;
其二,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评论》编辑部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该刊在《非洲法评论》十年办刊基础上,实现从非洲法研究向中非经贸全领域研究的拓展;
其三,成立我国高校首家乌干达国别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乌干达研究中心",依托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的长期合作,深化中乌教育交流与国别研究。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员付海娜、石志宏、张璡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做了专题发言,分享了中心在学术出版与智库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付海娜博士的发言题为“红海区域国别研究出版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她着重介绍了《红海地区发展报告》组织研创的经验与心得。红海地区发展报告“国别篇”立足多角度全面介绍和研究对象国年度形势变化,“热点篇”旨在深度解读和分析研究对象区域国别重点热点问题,致力于在区别于学界既有皮书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并突出“红海”视角。未来,中心和编辑部将致力于进一步夯实红海国别综合研究、强化地区国际关系研究,持续凝练红海地区特性、凸显红海视角,在突出作者群多元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红海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特性。
石志宏博士以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在成果发表与决策咨询服务方面的新路径。该中心通过长期跟踪对象国动态、开展田野调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在苏丹撤侨等事件中发挥实际作用。当前面临报告提交渠道有限、采纳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未来应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拓展制度化建言渠道,加强机构自媒体建设,并完善网站与多语种平台功能,以提升社会服务与政策影响力。
张璡博士的发言以《红海地区研究》创刊为例,探讨涉非学术刊物的发展路径。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作为集学术研究、智库功能于一体的机构,通过出版《红海地区研究》等刊物,聚焦红海区域政治、经济、航运安全及中非关系等议题,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当前面临编审能力提升、经费保障与优质稿源组织等挑战。未来将通过加强刊物合作、培育作者群、优化选题策划,持续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提升刊物影响力。
本次论坛的交流充分展现了出版物在构建中非知识共同体中的核心媒介作用,也为相关出版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周军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12 年,目前下设“苏丹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苏丹和南苏丹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红海地区研究中心”,并建有“红海地区研究大数据平台”。中心的学术和智库成果包括学术期刊《红海地区研究》、发展报告《红海地区年度发展报告》、学术译丛《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译丛(红海地区)》、智库专刊《扬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智库专刊》、月度动态简报《红海地区研究简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