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在中国科技产业热词不断更迭的十余年里,XR眼镜始终是一件让人既兴奋又迟疑的事。
它被寄予“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厚望,也被推上过数次资本与媒体的风口。但在热闹登场、百镜齐发之后,XR的真实挑战才逐渐显露:硬件突飞猛进、软件缓慢跟进,智能手机的统治地位牢不可破,而XR的价值尚未找到足够有力的支点。
XR行业重新回到现实地面?
过去两年,中国XR市场被卷入一场罕见的狂欢。“百镜大战”成为行业的年度标签,甚至一度成为媒体总结这一波科技热潮的关键词。大型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巨头、新老创业公司纷纷加入战局。几乎每隔一个月,市场上就会冒出一款新的XR眼镜——有的强调轻量化,有的强调显示亮度,有的强调AI能力,还有厂商试图通过“日常佩戴”的概念重新定义眼镜。
![]()
这股热潮甚至一度让人错觉:也许我们真的正站在消费电子的下一次浪潮面前。
然而,空气中的兴奋并没有在消费端沉淀为真正的使用习惯。尽管XR设备的出货量呈现增长,但用户复购率与持续使用时长都远低于行业预期。许多用户把XR眼镜当作一次性体验,试过之后便收回抽屉;一些厂商用补贴或捆绑销售带动销量,看似繁荣,实则未形成市场动能。
热闹之下,其实是行业共同的迷惘:XR到底应该成为哪种工具?它能否承载起“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期待?
XR行业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比所有技术问题都更加根本:为什么用户需要一副XR眼镜?
这个问题在“百镜大战”的喧嚣中被短暂忽略了,但热潮一退,它就重新成为所有厂商必须面对的现实。
原因很简单:智能手机太强大了。
它不仅强大,而且无处不在。经过十余年演化,手机已经成为人类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核心接口。触控操作效率无可替代;应用生态成熟完善;功能集成度高;AI、社交、支付、办公……全部一机覆盖。
更关键的是,手机已经形成了用户习惯和行为路径,而这种行为惯性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具排他性。
于是,一个残酷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
如果XR的价值只是把手机信息搬到眼前,那用户为什么不继续用手机?
行业在过去的两年里逐渐意识到,XR的爆点不会来自替代手机,而来自“手机做不到的事”。
那些手机难以覆盖的场景,成为XR的潜在突破口。例如:
双手被占用时的即时信息叠加;工业巡检、医疗诊断、物流分拣等专业场景;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空间提示;依赖AI环境理解的主动辅助;通过视线与空间完成的复杂交互;在眼前以“第二视觉界面”持续呈现关键信息。
这些场景并不依赖手机,反而能让用户“摆脱手机”。
真正的XR爆点,可能并不是大众市场的全面迁移,而是从一个个垂直场景中逐渐生长。
然而,这条道路并不简单,它比手机时代的路径更长、阻力更大,也更依赖软硬件生态的深度协同。
硬件突进、软件滞后:行业的“结构性失速”
如果说XR行业在过去几年有一种力量推进着它不断向前,那一定是硬件端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在中国,从硅基OLED微型显示到Pancake光学、从高亮度显示到量产化产线,从轻量化电池到镜片材料优化,硬件创新以近乎“狂奔”的速度前进。
![]()
AR眼镜市场穿透率(@arinsider)
前一段时间,心智观察所调研了一家公司,他们在调研中展示了其拥有的12英寸硅基OLED产线、微显示芯片技术,以及适配眼镜、无人机和近眼显示的多种尺寸产品。其光学系统研发也保持着较高水准,能够满足轻量化头显和AR眼镜对显示清晰度、亮度、热稳定性的严格要求。上游供应链的能力,是中国XR能够在硬件端快速缩短与国际厂商差距的重要动力。
然而,正是这些硬件端的突飞猛进,暴露出XR行业最棘手的结构性矛盾:硬件跑在前面,软件却没跟上。
在中国,XR的软件生态面临三个显著难题:
第一,缺乏足够成熟的系统级支持与交互范式。
当前的操作系统大多为手机设计,难以直接迁移到眼镜设备。同时,语音、手势、视线、触控等多种交互方式并存,却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第二,生态入口被少数大厂掌握,新厂商难以突破。
这家公司也在调研中明确指出:国内XR软件生态高度依赖几家大厂,而这些生态具有封闭性和路径依赖性。新进入者要靠自身撬动生态几乎不可能。
第三,内容与开发者生态不足。
优质XR内容制作成本高、周期长。许多开发者难以在初期投入大量资源,而没有内容,就难以吸引用户,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硬件可以量产、成本下降、轻量化不断突破,用户价值仍然无法有效建立。硬件的进步无法转化为真实体验,生态的迟缓成为整个行业最致命的瓶颈。
很多XR企业在此撞上天花板。
而这家公司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更主动的路。
作为上游供应商,这家公司原本只需要把自己的硅基OLED显示、光学模组等产品做好即可。然而,随着XR行业在整机端出现推动不力的情况,它敏锐地意识到:继续等待下游客户来定义XR,将意味着错失整个赛道的节奏。
因此,它做出了一个少见但关键的决定——成立整机装备事业部。
这个部门并不是简单做OEM/ODM,也不是从上游跳到B端整机制造,而是承担起“测试市场、推动创新、提供整机方案”的角色。
他们开始主动研究终端形态,制作整机样机,与下游客户讨论潜在的应用场景,分析未来产品可能的成本结构。同时,他们承担起大量产品验证的任务,让上下游看到XR在未来几年内可以达到的能力边界。
这家公司清楚地知道,整机方案不一定会直接产生利润,但它可以让下游客户更快确定产品方向;帮助行业探索摆脱手机的具体场景;将自家硅基OLED微显示优势最大化;在上游生态尚未成形时争取主动权;让产业链看到实际可行的技术路径。
这样的角色,既是企业自救,也是行业所需。
在生态不成熟的阶段,总要有人承担推动行业往前走的责任,而最终承担这个责任的往往不是巨头,而是产业链中那些掌握关键技术、敢于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的企业。
事实上,在XR行业的几次关键转折点里,真正推动技术和产业路径明确的,常常是这样的一类企业——既看清风险,又不愿停在原地;既知道产业链不稳定,又选择先迈出一步。
资本的短视、企业的焦虑与一个产业的漫长等待
如果XR着实困难,那困难的部分不仅来自技术本身。更深层的,是资本与产业周期的错配。
XR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产业。
新型光学、新型显示、空间计算交互方式的成熟,都需要三到五年的研究与迭代;生态建设可能需要十年。
但资本的耐心却远没有如此充裕。
这家公司在调研中提到:硬件厂商普遍面临产线投资重、研发周期长、下游订单不稳的问题。一旦资本端出现波动,这些企业的生存难题就会立刻浮现。
这不是一家企业的焦虑,而是整个XR行业的共性焦虑。
产业链上游需要投入,整机厂需要投入,生态厂商更需要投入。但在爆款应用尚未出现之前,所有投入都带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资本在乐观期愿意冒险,但在悲观期迅速撤退。
而XR这种重投入、长周期的赛道最怕的就是半途断粮。
这家公司在内部就有清晰的认识:要么打造可以驱动市场的整机方案推动力,要么就在产业低潮期被动等待下游点燃需求。这家公司选择了前者,但这条路需要更强的现金流和更长的战略耐心。
XR的故事,从来不会是一年、两年的故事。它更像一场十年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
未来属于那些能“摆脱手机逻辑”的企业
回顾XR的这几年,可以看到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
XR的未来不会建立在“手机外设逻辑”上,而会建立在“手机无法替代的价值”上。
它真正要解决的,是信息呈现方式、空间感知能力和AI主动协同能力的革新。
它要改变的,不仅是显示设备,而是人类使用数字工具的方式。
这家掌握硅基OLED的企业之所以投入整机方案,其实是对未来的一种下注:当XR准备好从“概念尝鲜”进入“真实有用”阶段时,谁能提供清晰的技术路径、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谁就能站在产业的上游位置。
XR的爆发不需要手机的衰落,但它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位置。
而产业链上的企业们,正在通过各自的路径,为这个位置铺路。
未来三到五年将是XR的关键阶段。
它不会像手机那样迅速成长,也不会像智能手表那样轻量扩张。
它更像是计算史上的一条分叉路,需要时间、耐心、生态协同和一次次技术突破去完成。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XR的时刻真正到来时,那些在最困难的阶段仍在投入、仍在探索、仍在推动行业向前的企业,将成为故事的主角。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