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两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开 “不婚潮” 的不同真相
2024 年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结婚登记仅 474.7 万对,较十年前腰斩,90 后结婚意愿跌至历史低谷;而日本警察厅 2025 年最新统计,上半年独居者 “孤独死” 超 4 万例,50 岁男性终身不婚率达 28.25%,女性 17.81%。同样是 “不结婚”,中国 90 后在 “想结却结不起” 的焦虑中挣扎,日本年轻人却在 “不想结也不想拼” 的低欲中沉沦 —— 两种选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时代无奈。
![]()
一、经济压力:“高成本门槛” vs “无希望预期”
中国 90 后:被 “结婚账单” 困住的 “刚需族”
“不是不想结,是钱包不允许。” 上海程序员小李的吐槽道出了多数 90 后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调查显示,年轻人结婚平均成本高达 33.04 万元,一线城市婚房首付、彩礼、婚礼三项开支就能耗尽普通家庭多年积蓄。北京某互联网公司情侣月入合计 3 万,却要面对 500 万的房价、每月 1.5 万的房贷压力,更别提后续百万级的育儿成本。
这种压力呈现 “双重挤压”:农村男性因性别比失衡、彩礼飙升陷入 “婚娶困境”,东部城市 “三高女性” 则因择偶标准提升难以匹配。但本质上,90 后的拒婚是 “被动延迟”—— 民政部数据显示,30-44 岁未婚群体中,超 60% 表示 “经济稳定后仍想结婚”,他们的无奈是 “有欲望但无力实现”。
日本年轻人:被 “阶级固化” 磨灭的 “奋斗心”
日本的经济压力更具毁灭性。经历 “失落的 20 年” 后,“努力学习→名牌大学→顶级公司” 的传统成功路径彻底崩塌,年轻人发现 “再努力也难跨越阶层”。38% 的未婚年轻人将 “经济不稳定” 列为首要原因,但更深层的是 “未来无希望” 的预期:终身雇佣制瓦解,非正式员工占比飙升,年轻人拿着微薄薪资,却要承担超老龄化社会的养老负担,连自我成长的资源都被挤压。
于是,“一人经济” 兴起:一人餐厅、一人卡拉 OK 成为常态,年轻人主动放弃结婚、购房等 “高风险投资”。东京 28 岁职员佐藤的选择很典型:“与其背负房贷婚姻的压力,不如每月花 1000 日元吃单人牛肉饭,在虚拟社区找归属感。” 他们的无奈是 “失去欲望后的理性撤退”。
![]()
二、社会心态:“谨慎等待” vs “主动低欲”
中国 90 后:“不将就” 背后的对幸福的高期待
90 后的拒婚,本质是 “婚姻观念的升级”。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从小接受 “人本位” 教育,不再认同 “为结婚而结婚” 的传统逻辑 —— 北京街头采访中,17/20 的 90 后女性表示 “宁可单身,也不将就”。
这种谨慎源于双重顾虑:一方面,离婚率持续上升、父母辈的婚姻矛盾让他们对婚姻质量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社会服务的完善降低了婚姻的 “实用价值”—— 外卖、家政解决了生活照料,独处不再意味着孤独。杭州设计师小陈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不是不相信婚姻,是在等一个让结婚变得有意义的理由。” 他们的无奈,是 “对幸福的高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日本年轻人:“低欲望” 背后的对社会的逃离
日本的 “不婚” 则是对社会的 “静默反叛”。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描述的 “不愿社交、不想出人头地”,在 Z 世代身上进化为 “对不合理社会的退出”。2021 年日经新闻调查显示,34.9% 的 Z 世代愿为社会公益牺牲个人便利,却不愿踏入婚姻 —— 他们更看重 “当下舒适”,而非 “未来收益”。
这种心态背后是深刻的绝望:参议院调研中,大量年轻人要求将 “安乐死” 合法化,认为 “不该出生”;70 万青少年处于 “不就业、不升学、不社交” 的 NEET 状态,占该年龄段 23%。他们不是 “不想幸福”,而是觉得 “社会规则已无法征服”,于是主动退出传统家庭模式。大阪 32 岁的自由职业者山田说:“结婚需要承担责任,但这个社会连让我安稳生活的保障都没有。” 他们的无奈,是 “对社会体系的失望与自我封闭”。
![]()
三、代际关系:“责任捆绑” vs “情感割裂”
中国 90 后:被 “催婚” 与 “养老” 夹击的中间代
90 后的不婚,始终笼罩着 “代际责任” 的阴影。一方面,父母辈的催婚源于传统 “家本位” 观念,春节 “租男友回家” 成为商业服务,折射出年轻人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他们面临 “4-2-1” 的养老压力,结婚意味着要同时承担配偶父母的照料责任,进一步加剧经济负担。
广州金融从业者小赵的困境很典型:“刚工作两年,事业刚起步,结婚生子会影响职业发展,但父母催婚、未来养老的压力又让我焦虑。” 他们的无奈,是 “个人发展与代际责任的冲突”。
日本年轻人:与上一代 “情感割裂” 的孤独者
日本的国际关系已走向 “割裂”。超老龄化让劳动年龄人口锐减,年轻人要承担沉重的养老金、医疗负担,却觉得 “自己的成长资源被上一代消耗”,产生 “受害者心理”,亲缘感迅速消失。三代同堂家庭占比从 1970 年的 45% 暴跌至 2024 年的 7%,85% 的老年人每年与子女见面不足一次。
这种割裂让 “孤独死” 成为常态:东京前 IT 工程师失业三年后独居去世,遗体腐烂才被发现;大阪老人白骨化四个月,邻居毫无察觉。年轻人不愿结婚,本质是对 “家庭连接” 的放弃 —— 当 “不给别人添麻烦” 的文化变成生存枷锁,婚姻这种需要深度连接的关系,自然被排除在外。他们的无奈,是 “社会连接断裂后的孤独宿命”。
结尾:两种无奈,一个警示
中国 90 后的拒婚,是 “发展中的烦恼”—— 他们仍对婚姻抱有期待,只是被高成本、高压力困住;日本的低欲望,是 “停滞中的绝望”—— 年轻人已放弃对未来的憧憬,选择用低欲对抗社会的不合理。
但两者都指向同一个真相:婚姻的本质是 “对未来的共同信心”。当中国年轻人为婚房彩礼焦虑时,日本的 “孤独死” 图景已发出预警: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降低婚姻的经济门槛、重建社会连接?这或许是两个国家都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而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无论是 “谨慎等待” 还是 “主动低欲”,选择都应被尊重 —— 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为 “想结婚的人” 降低门槛,为 “不想结婚的人” 提供温暖的生存支撑,让 “不结婚” 成为自由选择,而非无奈之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