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天地之大德曰生。”开放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生生不息的再生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开放是创新者的新思维,合作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从拥有转向共享,从竞争走向共生。
2025年11月11日,在北京金秋的天空下,第六届华为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如约而至。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贸易许可者协会(LESI)、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商标协会,以及多个国家企业代表和研究机构的嘉宾。
作为连续六届举办的全球性交流平台,华为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始终以“创新—保护—共赢”为核心议题,今年更以“开放驱动创新”为主题,探讨在新技术加速融合、全球合作重塑格局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推动协作创新。
毋庸置疑,在产业的漫长周期中,唯有开放方能带来持续的创造力。这场论坛将创新的长久积累与知识的理性回馈,再一次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业界感受到“开放创新”这一理念的再次被强调与继续被深化。
一场关于开放的深度对话
论坛开场,华为公司首席法务官宋柳平以“开放是创新的内核”开篇。他指出,知识产权的本质并非排他,而是为了让创新成果更有序、更高效地传播。“开放驱动创新,合作方能共赢”,这句简洁有力的论断,为全场定下了基调。
![]()
华为公司首席法务官宋柳平
在发言中,宋柳平回顾了华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长期投入: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累计获得超过15万件有效授权专利,研发投入占年度收入的20%以上,过去十年累计投入超过1.2万亿元。
一连串的亮眼数字,不仅反映了华为的科研实力,也体现了其对技术积累与产权保护的敬意,而论坛上公布的华为2024年度“十大发明”,正是这种持续投入的价值回馈,它们分别是:
Scale 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折叠新形态、短距光互联、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的SSD、GigaGreen RAN、基于实时环境认知的辅助驾驶新范式、昇腾亲和数学推理加速、F5G-A万兆光接入:50G PON关键技术和红枫原色影像。
毫无疑问,这些发明既是科研结晶,也标志着“创新即开放”的理念落地。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明确指出:“每一项发明的背后,都是开放合作的结果。创新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存在于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共创之中。”
![]()
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
本届论坛上,各方嘉宾还共同见证了“查思专利”(Chasi Patents)平台的再次升级。作为华为自研并向业界开放的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该平台新增了AI语义检索、自动摘要、生成功能等特性,让科研人员能更高效地理解复杂专利文本、捕捉技术趋势。其意义不止在于“查得更快”,而是让知识的流通真正加速,让创新者少走弯路、共同进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Marco Alemán在发言中肯定了华为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中的贡献:“华为是WIPO全球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使用者。华为在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极为突出,2024年华为公开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600件。自2014年以来,华为持续位居PCT体系全球用户榜首。”
华为的开放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产业界人士意识到,知识产权不是竞争壁垒,而是创新生态的桥梁。未来的产业创新,不在于“我拥有多少”,而在于“我分享多少”。这样的跨界共识,也使得论坛成为一次真正的思想交汇——产业与学术、保护与开放、技术与伦理,在共同的议题下找到了共鸣。
开放与保护的平衡艺术
纵观全球创新格局,开放与保护是一对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的命题。华为的实践则为这一平衡提供了独特的,甚至是带有几分艺术性的样本。
首先是投入的决心。仅2024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700亿元,占到全年收入的20.8%。这种长期的高比例投入,是支撑创新体系的根基。创新的信心来自对未来的耐心,而这种耐心的前提,就是制度化的产权保护。
然后就是开放的多维度。在软件层面,华为通过OpenHarmony、openEuler、CANN、MindSpore等开源项目,形成了庞大的生态网络。以OpenHarmony为例,截至2025年已被超过5000家企业采用,覆盖了数亿台设备,成为中国开源生态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在标准层面,华为积极参与并主导了全球多项重要ICT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ISO等机构持续合作,累计提交了数以万计的标准提案。
在专利许可层面,华为与Sisvel、Avanci等国际许可平台的合作,为全球制造商提供了公平、合理、无歧视的FRAND专利使用途径。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超过6.3亿美元,涵盖了智能手机、汽车、物联网等众多领域。
一系列举措背后的逻辑,正如樊志勇在论坛上所言:“华为既是创新者,也是共享者。开放不是放弃权益,而是让权益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通过专利许可、标准参与、技术开放三种方式,华为实现了多方联手共建生态的愿景。“既开放、又保护”的策略,确保了研发投入的正循环:专利保护创新成果,许可带来商业回报,而回报又反哺新的研发。
在这一循环中,华为逐步形成了独有的知识产权伦理——既强调“知识的收益”,也尊重“知识的公共性”,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通过合理授权、技术普惠等方式,推动知识成果服务于行业进步与社会发展,实现开放创新与公共利益的有机平衡。
应该说,查思专利的升级、开放源代码的生态扩展、与全球机构的互信机制,构成了华为知识产权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共同指向,是让创新在秩序中流动,让保护成为开放的前提而不是障碍。
从护城河到桥头堡的跃迁
第六届论坛的召开,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言。正如宋柳平在致辞中所言:“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人工智能、算力、网络、能源都在融合,开放创新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方式。”
从产业层面来看,开放创新正在成为全球技术合作的主旋律。我们欣喜地看到,开放带来了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协同,极大地促进了跨界融合。事实证明,无论是智能终端、汽车电子还是5G/6G标准,开放生态的竞争力远远超过单一企业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华为提出的“开放驱动创新”,绝不仅仅是某种战略或者说口号,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得到实践验证的可行方法论,即通过建立标准化接口、共享平台与专利透明机制,让创新更高效,也更具普惠性。
产业界已经广泛意识到,知识产权已不再只是企业的护城河,而更应该是产业协作的桥头堡。基于此,华为的经验就更具启示意义,它展示了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如何在竞争中,成功地以“开放、平衡、共赢”的路径,塑造前所未有的技术影响力。
《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开放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生生不息的再生力。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正在从拥有转向共享,从竞争走向共生。
未来,开放创新还将进入更加复杂的阶段。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计算、低碳能源等领域,都在重新定义知识的边界。如何在技术的飞速演进中,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如何让知识产权成为桥梁而非壁垒?这也正是本次论坛所留下的深刻命题。
![]()
我们相信,第六届华为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所传递的思想和所激发的价值,将会在更长远的时间里发酵并弥散开来,引导企业真正意识到并躬行实践:开放是创新者的新思维,合作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邓希炜表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其运转离不开一套强健、开放且受国际信赖的专利体系。我很开心地看到,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遵循国际知识产权惯例,促进了知识产权的价值流动,构建了良性的商业生态。”
当知识的流动成为一种信任,当创新的成果能被公平地使用与回馈,一个更健康、更高效、更具生命力的全球科技生态,已在这场论坛的共识中悄然成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