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赶紧把外务省的高官金井正彰派到北京去收拾这摊子,可中方并没有用柔和的口气来处理,反而一条条动作接上来,越来越硬。事情很快表明,这回不是几句敷衍话能糊弄过去的。
![]()
金井到了北京,现场气氛就不对劲。记者们团团围上去,他整个人很紧绷,话不多。按日本媒体的说法,这趟来的目的有两件事:一是重申日本立场没变,二是想让中方撤回对赴日的风险提示。可说白了,他没拿出什么让中方满意的实质性让步,整趟访问更像走个程序,没把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当成必须收回的错误来处理。
北京那边早就不是只靠嘴上说“不满”这么简单。前面几步动作已经落地:提醒国人赴日存在重大风险,文化交流、部分往来先停一停,几部日本进口影片的上映被推后。媒体报道的口径也在变,和政府不同部门的对接开始有了实质影响。旅游、留学渠道、民间往来先是觉得凉了半截,基层的感受就不一样了。这些连着的举动说明,中方是在用实打实的手段给对方施压,而不是做做样子。
![]()
把时间线往前拉,事情的起点很清楚。高市早苗上台不久,在国会发言时把“台湾有事”跟日本可能出兵挂上钩,还用了“存亡危机”这样的字眼。这种说法在日本政坛是个敏感雷区,自从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台湾问题一直被中方视为底线。中方因此多次交涉,要求日方划清界限、收回表态。高市并没有正式收回,只说是“随口假设”,把正式场合的表述往个人闲聊里一塞。在外交场合里,这种解释基本行不通,尤其是在对方已经把话看作是试探或挑衅的时候。
看两国官方互动的节点,也能看到事态推进的逻辑。早在G20之前,中方就明确不安排与日本领导人的会见;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公开点名,说明很多安排因为高市的言论变得不合适。日本方面于是急着派金井来北京做“善后”,希望通过外交斡旋把国内外的压力缓和一下——国内情绪是个大背景。高市发声后,民调显示内阁支持率反而上去了,接近七成,甚至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支持在台海问题上采取武力干预。这种数据给了她和支持者更大的底气,让他们把相关表态当作内政动员的筹码。
![]()
把目光投回人物背景,高市的路线并不陌生。长期关注日本政坛的人知道,她被视为安倍路线的延续者,常去参拜靖国神社,过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表态也曾引起争议,一直主张修宪、提高军费。这套倾向和她把台海问题公开政治化的做法有天然的连带关系:表面上挂着“国家安全”的牌子,实质上也在为扩大军备和修宪争取舆论空间。国内支持率上升,只会让她更有恃无恐,政策动作也更大胆。
回到北京的实景,金井虽然拿着官方名义,但没带来能立刻改观的东西。他既没有代表首相正式收回那番表态,也没有带来让中方信服的具体安排。日方的请求是希望中方“顾全大局”,别波及到人员往来和民间交流,但中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台湾问题触及核心利益,不能容忍任何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预或试探。对中方来说,关键不是口头保证,而是对方是否通过实际行动纠正立场。
![]()
这场风波很快在经贸和文化层面引发连锁反应。赴日旅游、留学咨询出现冷淡,几部日本片上映被推迟,媒体上的好感度也开始下滑。日本方面尽量把金井这趟说成是“愿意沟通”,更多是为了安抚国内市场和民意,但在中方看来,如果只是来走一圈礼节性的程式,并不够。
历史的脉络也给这事蒙上了厚重的影子。中日关系里,台湾议题一向是最容易点燃摩擦的火药桶。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个大国之间的敏感神经一直在这条线上收紧。眼下的发展说明,一个人在公开场合的一句严重表态,可能把多年累积的信任裂缝放大得看得见。金井在停机坪上那种无奈的表情、耳边记者的追问以及他无法在镜头前说出让中方满意的话,都是这个现实的写照。短时间内,靠一两次拜访、几句说辞想把裂痕补上,看来并不现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