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学段衔接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面向人人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普遍开展,结构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初步建成,满足师生需求的场地设施条件更加完善……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上述要求。根据时间表,到2035年,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记者注意到,《意见》规定了八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改进体育监测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条件保障,培育体育文化,推进社会协同等。
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便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次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要求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今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应不低于2小时;10月24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体育活动方面再次提到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活动,鼓励课间15分钟活动。
而此次发布的《意见》再次强调“体育每天2小时”要求。《意见》要求充分保障体育时间,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保障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利用课间开足体育活动之外,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有质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把体育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必要内容,丰富体育项目,满足学生需求。
淡化测试选拔性,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加强过程性评价
这两年,包括北京市、湖南省等关于学生文体活动的政策中都提到了关于校内开展体育竞赛的相关规定。此次《意见》也提到广泛开展群体性活动,强调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赛、校际赛,综合性运动会和体育节等活动,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
11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示范性特色学校创建的通知,其中提到计划创建体育健康类学校9000所,涵盖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意见》提到,鼓励各地统筹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和特色班,在现有招生政策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学区划片、对口直升和自主招生等政策,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体育类学科专业布局,适度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与职业联赛的人才输送机制,为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优秀运动员多样化升学通道。
不仅针对中小学,《意见》也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要求。高等教育阶段要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最低学时要求(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推动高校面向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组织学生每周末至少参加三次有强度的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大中小学周末和节假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意见》要求修订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办好全国体育科研与教学成果报告会;大力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发展,鼓励高校在校内实行面向普通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生源的二次选拔,充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学分计算、评优评奖、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改进体育监测评价方面,《意见》提到,将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优化体育考试评价,丰富选考项目,改进测评办法,淡化测试选拔性,强化正向激励,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加强过程性评价,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规范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实施。鼓励高校在强基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校可积极探索在学生毕业前颁发体质健康证书。
此外,《意见》还要求加强学生体质精准干预。各级各类学校要普遍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家庭体育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探索运动、卫生、营养相结合,制定精准化干预措施。实施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一校一策”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聚焦学校体系中的重难点问题,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意见》也提到要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优先选址学校和社区周边,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建共享体育场馆。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学校和学生公益开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课后、周末和寒暑假向学生免费开放。建立校家社协同机制,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实施保障方面,《意见》提出,教育部门做好牵头组织协调,切实履行好主管部门责任。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对学校体育予以支持,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部门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和专业优势,共同推进体教融合各项工作。
“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是新时代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一系列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深入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意见》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力求以高质量的政策供给,推动各地各校切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郝风林认为,《意见》有四个方面突出特点:一是科学把握定位,明确目标。立足强国建设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提出的新要求,锚定强健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针对长期以来学校体系存在的时长不保、质效不高、师资不强、场地不足、评价不尽科学等重难点问题,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挖潜拓展体育运动空间,探索实施数字赋能等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三是注重系统集成,全面梳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及要求,深入研究各项政策措施的现实有效性,内在逻辑性和改革发展的规律性,以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综合活动不低于两小时为切口,从八个方面提出20条工作举措。四是勇于创新突破。基于学校体育实际工作形态和运行逻辑,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真正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