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日前谈“台湾荣景的潜藏风险”,指出我“央行”为维持出口竞争力,长期压低新台币汇率,已让台湾埋下经济严重失衡风险,并认为此举如同患了台湾病。前立委蔡正元对此提出3点反击,并痛批作者别为了骗稿费,写这种不入流的文章。
![]()
蔡正元11月18日在脸书指出,《经济学人》杂志写经济问题,常找不具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写自以为是的文章,如今谈“台湾病”的文章就暴露非常肤浅的“经济学人病”。蔡正元进一步提出3点反击,首先,蔡正元说《经济学人》居然拿“大麦克指数”,用大麦克汉堡的新台币价格除以在美国的美元价格,就自认这个除数是合理的汇率,来指责新台币低估应升值,这根本是外行人的经济学,既无知又愚蠢;他强调大麦克指数是反应台湾和美国两地麦当劳员工的平均薪资的比例,《经济学人》该问的是麦当劳为何给台湾员工薪资那么低,又给美国员工薪资那么高。
蔡正元接着表示,《经济学人》说台湾的“央行”外汇储备太多,是为维持新台币低汇率保障出口厂商,“这根本就是胡言乱语瞎扯爆了”。蔡正元指,看热钱与外汇储备的比例最清楚,热钱就是证券市场的外资金额。台湾的热钱/外汇储备比例是110%;韩国的热钱/外汇储备比例是70%;新加坡的热钱/外汇储备比例是25%,代表台湾证券市场的外资有110美元,台湾的“央行”外汇储备只有100美元,若外资突要撤资,台湾的“央行”就会面临挤兑而倒闭,新台币会直接躺平,但同样情形下韩币和新加坡币就不会,这样台湾的“央行”外汇储备是太多或太少?如果新台币再如《经济学人》所愿升值,外资热钱就更大赚特赚赚翻,台湾的“央行”外汇储备就成待宰羔羊。
最后,蔡正元直言,,《经济学人》说外汇储备太多造成资金泛滥抬高房价的论述更是鬼扯,并提及台湾房价所得比20倍,在全世界排在第15名的确很高,但最好跟第7名香港、第8名大陆、第9名泰国、第13名越南、第14名南韩比一比,这些比较都是都会区的房价,从2014年至2024年这段期间,台湾的人均GDP增加了50%以上,但台北市建筑物的楼地板面积却增加不到30%,扣掉商用楼地板面积,住宅楼地板面积增加幅度更小,才是房价所得比高低变化的真正原因。
“住宅建筑又不是进出口商品,扯什么汇率或外汇储备?”蔡正元痛批,该文章的作者该去研究为什么尼泊尔的房价所得比,高于香港的原因,不要为了骗稿费写这种不入流的文章,“这种“经济学人病”该去看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